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公益性、社會性和系統性強,推動生態保護與建設需要充分落實各級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按照中央“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實行黨政領導生態保護與建設目標責任制,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相關部門(單位)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推動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要細化分解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目標任務,落實各級各部門(單位)的工作職責和目標責任,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確保領導到位、任務落地、責任到人、工作落實。
第二節 健全投入機制
開發適合生態保護與建設特點的金融產品,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生態保護與建設領域,開展生態建設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探索建立省級綠化公益基金,支持金融機構依法開展造林信貸擔保業務。推動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采取入股、合作、承包等多種方式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政策,增加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引入國際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資金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
第三節 強化科技支撐
開展具有前瞻性、跨學科的基礎研發和創新,在森林、草地、農田、濕地、荒漠化等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集成一批先進實用技術。探索生態恢復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新模式,增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動力活力。健全科技成果儲備、更新和比選機制,建立種類豐富、來源廣泛和層次多樣的生態建設科技成果庫。探索生態建設成果資本化、市場化的途徑,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員技術服務模式。強化科技推廣項目的過程管理和示范輻射,完善科技成果推廣成效評價體系。
第四節 加強宣傳發動
依托世界遺產地、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及風景名勝區、各類城市公園,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普及生態知識,弘揚生態文化,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共建共享意識。依托社會主流媒體,搭建信息網絡平臺,創新宣教形式,開展“植樹節”“濕地日”“愛鳥周”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生態保護意識。發揮社會各階層和組織在生態保護與建設中的作用,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身生態保護與建設事業。
第五節 加強合作交流
廣泛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各領域、各層次的對外合作與交流活動,通過對我省獨特的生態資源、悠久的生態歷史和傳統的生態文化的展示,吸引國際、國內有關力量參與到生態保護建設的項目、技術、資金等各個方面,重點推進在大熊貓、高寒濕地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和林業碳匯等方面的國際合作,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優化生態領域對外創新合作的區域、途徑與方式,拓展對外合作的視野和渠道,引進先進技術、理念與方法,建設對外科技合作示范平臺,建立國際科技合作開放新機制。
第六節 加強規劃實施
把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實施納入各級政府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將生態保護與建設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與財政轉移支付、生態工程投入等資金安排掛鉤,與各類評優創先掛鉤,以嚴格考核倒逼規劃執行。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通報自然生態系統培育、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等進度情況,督促各地各部門(單位)完善工作舉措,強化統籌協調,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建立省級規劃、專項規劃的中期評估機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