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受國務院委托,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就2016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與研究處理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作報告。以下為報告內容。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按照環境保護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受國務院委托,現就2016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與研究處理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報告如下,請審議。
一、2016年環境質量狀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讓人民群眾不斷感受到生態環境的改善。李克強總理指出,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力推進,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
過去一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扎實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環境質量在全國范圍和平均水平,總體向好,但某些特征污染物和部分時段部分地區出現惡化。
(一) 空氣質量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84個城市達標,占24.9%;優良天數比例78.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2.6%;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超標34.3%;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82微克/立方米,超標17.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年均濃度均達標。
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部分時段污染加重。全國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達標城市同比增加11個。除NO2濃度持平、O3濃度上升外,其他4項污染物濃度均明顯下降。2016年是強厄爾尼諾現象的次年,進入秋冬季后,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頻次少、強度弱、風速小,大氣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極為不利,出現大范圍重污染天氣過程。11月和12月,優良天數比例同比分別下降7.5、6.3個百分點,PM2.5濃度同比分別上升7.4%、5.4%。11月15日至12月31日京津冀區域供暖期間,PM2.5濃度為135微克/立方米,是非供暖期濃度的2.4倍,僅12月就發生5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二是重點區域繼續改善,局部地區污染仍然較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優良天數比例同比分別提高4.3、4.0、0.3 個百分點,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7.8%、13.2%、5.9%,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連續兩年達標。但同時,河南、北京、河北、山東優良天數比例不到60%,山西、江西、安徽、陜西等省份優良天數不增反減,山西、陜西PM2.5濃度不降反升。
三是顆粒物濃度持續下降,臭氧污染問題日益顯現。全國 PM2.5、PM10濃度同比分別下降6.0%、5.7%。新增23個 PM2.5達標城市,累計達到95個;新增27個PM10達標城市,累計達到141個。2013年以來,11個考核PM2.5的省份PM2.5濃度均明顯下降。全國O3平均濃度同比上升3.0%,成為影響5—9月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
(二) 水環境質量
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為67.8%,劣Ⅴ類水質比例為8.6%。開展監測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有93.4%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質達標,84.6%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質達標。南水北調東線一期、中線一期工程調水水質穩定達標。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基本穩定。
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優良水質斷面增多,劣Ⅴ類水質斷面略有下降。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增加1.8個百分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有所增加,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等十大流域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有所上升。全國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減少1.1個百分點。
二是水質改善不平衡,部分水體趨于惡化。121個國控斷面持續為劣Ⅴ類,主要分布在海河、黃河和長江流域。遼河、松花江等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有所上升。山西、寧夏等省份地表水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同比不降反升。
三是總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總磷濃度下降幅度低于其他指標,9—12月成為地表水的首要污染物。112個監測水質的國控重點湖庫中,總磷為首要污染物。
(三) 土壤環境狀況
我國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工礦企業及其周邊土壤環境問題突出。抽樣顯示,重污染企業及其周邊點位超標率為36.3%、工業廢棄地為34.9%、工業園區為29.4%。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排放不斷累積,化肥、農藥、農膜等使用量多,土壤環境保護壓力依然很大。
(四) 生態環境狀況
2016年完成的生態環境狀況評價顯示,全國總體生態環境屬于“一般”,其中“優”、“良”縣域共1605個,占國土面積的44.9%。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69%。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積仍占草原總面積的1/3以上。一些地區生態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空間被蠶食侵占,系統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
(五) 環境風險狀況
全年共發生各類突發環境事件304起,同比下降7.9%。核與輻射安全可控,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穩定在萬分之一以下,核電機組運行性能指標位于國際同類機組前列。垃圾焚燒、化工、涉核等環境敏感項目選址建設和污染地塊處理處置日益成為輿情熱點。
二、環境保護目標和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2016年,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2.6%、2.9%、5.6%、4.0%,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404.58萬輛,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環保量化指標任務均超額完成。
(一) 加強環境立法與監管執法
配合完成環境保護稅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制修訂,配合修改《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持續開展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環境保護部對環境質量惡化趨勢明顯的7個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公開約談。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