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結構和布局性污染問題突出。經濟增長方式處于轉型期,綠色發展水平整體不高,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不快,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行業高產能、高庫存、低需求、低效益,環境污染負荷貢獻大。部分地區重化產業高度集聚,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岷江中下游、沱江流域單位面積主要污染排放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3倍以上,局部地區高達6倍,區域性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污染問題長期疊加。礦產、水電、旅游等資源開發擠占生態空間。
生態環境狀況離全面小康有較大差距。全省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天數比例接近 20% ,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經濟區大氣復合型污染嚴重,臭氧污染逐步顯現。五大流域仍有38% 斷面水質不達標,岷江、沱江流域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超過 22% ,重點小流域達標率低,總磷污染凸顯,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問題突出,鄉鎮飲用水水源水質不容樂觀,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嚴重。34% 的耕地土壤監測點位超標,局部地區土壤污染嚴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生態系統功能低效化,大熊貓、川金絲猴和珙桐、紅豆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局部地區生態功能退化。
環境監管不適應發展需求。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還未有效落實。環境治理主體單一,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機制仍不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覆蓋不足,環境監測監察執法機構隊伍能力不足,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基礎薄弱,環境監管和應急響應體系亟待完善,“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監管手段應用處于起步階段。
環境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全省 2100多家重點環境風險企業近水靠城,涉及危險品、化學品種類繁多,流域性、區域性環境風險形勢嚴峻。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等累積性環境風險加大,輸入性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電磁輻射污染糾紛不斷,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薄弱。
(三)“十三五”挑戰與機遇。
“十三五”時期,我省環境保護工作面臨諸多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大,產業轉型升級難度大,短期內以化工、建材、冶金等為主的重化工業仍占較大比重;粗放低效的空間開發模式仍然存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生態環境壓力仍將持續;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改善期盼迫切,環境基本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環境治理難度日益增大,持續穩定的環境保護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同時,也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成為重大發展理念,環境保護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速推進,黨政同責、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環境保護督察、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等逐步落實,制度紅利全面釋放;國家加快實施“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積極建設成渝經濟區和成渝城市群,有利于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保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發展,著力建設美麗四川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把握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更大力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供了良好契機。
二、明確奮斗目標,建設美麗四川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環境保護融入實施“三大戰略”、推進“兩個跨越”的全方位和全過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人民健康為根本,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嚴密防控環境風險,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滿足全省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四川。
(二)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積極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促進資源能源集約高效利用,推動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綠色化、產業能源結構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