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原文:
湖南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
為統籌謀劃我省“十三五”環境保護的目標指標、重大任務和保障措施,制定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現實基礎及問題分析
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十二五”期間,確立了“四化兩型”和“三量齊升”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突出位置,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通過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強化重點領域污染治理、不斷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全省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并逐步向好,“十二五”環保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基本完成。
(一)“十二五”規劃實施情況
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2015年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良,江河水系Ⅲ類水質以上省控斷面比例由2010年的90.8%提高到96.9%,提高了6.1%。全省14個地級城市(含吉首)的30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6.7%。洞庭湖水質富營養化指數由2010年的49.9下降到48.7,總體狀態為中營養。大氣環境質量有所好轉,2015年14個地級城市(含吉首)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細顆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6項指標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進行評價,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77.9%,超標天數中輕度污染占16.7%,中度污染占4.2%,重度污染占1.2%,無嚴重污染。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項指標評價,14個地級城市(含吉首)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1.1%,比2010年上升5.2%。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以上。濕地面積約102萬公頃。
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完成。截至2015年底,全省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20.77萬噸,較2010年下降9.97%;氨氮排放量為15.12萬噸,較2010年下降10.85%;二氧化硫排放量為59.57萬噸,較2010年下降16.07%;氮氧化物排放量為49.69萬噸,較2010年下降17.77%。4項主要污染物實際減排量均超過預期目標。
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大力推進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將湘江保護和治理列為省人民政府“一號重點工程”,完成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郴州三十六灣、衡陽水口山、婁底錫礦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5大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湘潭竹埠港28家重污染企業于2014年10月份整體退出。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確定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整縣推進、以獎代補”的思路,全覆蓋拉網式鋪開,截至2015年底,125個縣市區(含縣級管理區)啟動了整治工作。大力推進重點城市、工業企業、道路及建筑工地、機動車等重點領域大氣污染防治,全省39臺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和65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全部完成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開展了大氣污染防治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和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全省新增城鎮污水處理廠19個,新增處理能力122萬噸/日,實際處理污水86.1億噸,新增污水收集管網8139公里,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2.3%;新增鄉鎮污水處理廠118個,新增處理能力49.2萬噸/日;完成安全飲水工程7433處。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