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行業專項整治不斷深入。關停小熱電、化工、印染、電鍍、建筑陶瓷等重污染企業1326家,集中整治涉重企業301家。
4.生態創建成果豐碩
全面執行《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全市域省級生態紅線區域面積1327.34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28.69%,位列全省第二。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市新增林木綠地119955畝,林木覆蓋率提高2.8個百分點,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4%。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鋪開,宜興、錫山等市(縣)區完成了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為重點的環境連片整治工作。
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大力推進,創建工作成果喜人。無錫市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雙組長工作機制,建設成效全面納入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權重超過30%。“十二五”期間,江陰市、宜興市、錫山區、惠山區、濱湖區先后通過國家生態市(縣)、區創建考核。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無錫被國家水利部先后評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2013年無錫榮獲首批“國家生態市”,2015年無錫成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試點城市。全市48個鄉鎮(街道)創建成全國生態鄉鎮(街道),實現生態鄉鎮(街道)全覆蓋;403個村建成省級和國家級生態村,90%以上的村建成市級生態村,30個鄉鎮(街道)195個村(社區)建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單位。全市9079個自然村完成村莊整治,規劃保留的村莊全部達到二星以上康居鄉村標準。宜興市周鐵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無錫蠡湖景區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鴻山生態旅游區、陽羨生態旅游區、黿頭渚風景區、陽山生態旅游區被評為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5.執法監管能力增強
環境法制水平進一步提升。頒布實施《無錫市水環境保護條例》《無錫市排水管理條例》《無錫市水資源節約利用條例》《無錫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無錫市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無錫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無錫市環保局約談暫行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地方性法規為支撐,政府規章為配套、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推動環評審批流程優化再造。在全省率先下放環評審批權,環保審批效率大大提高。
環境執法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市、縣兩級執法力量明顯增強,太湖治理和環境保護“大督查”工作機制不斷完善,鐵腕治污行動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全市環境行政處罰案件4501起,刑拘環境違法人員64人。2015年全市運用新環保法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16起,辦案數量和質量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2015年底,無錫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下發《關于建立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的實施意見》,全市共劃分1個一級網格、6個二級網格、63個三級網格和21個特殊網格。一級、二級、三級網格和特殊網格均成立相應的監管工作組或巡查工作組,并進一步細化加密做實網格,以村組、社區等組織為單元建立四級網格,著力形成政府組織實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環境監管新格局。
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全面形成。制定了無錫市《關于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關于建立我市環境執法聯動聯席會議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在完善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制度建設、平臺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與同級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緊密協作與信息溝通,健全日常聯動工作機制,開展聯合行動,嚴厲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案件。
監測監控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建成以9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22個大氣自動監測站為主的“無錫市環境質量監測監控系統”,形成水路、陸路,人工、在線自動監測,視頻監控和衛星遙感監測于一體的全方位多手段立體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和能力。
6.機制創新不斷深入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得到深入推進,全市完成1100余家重點排污單位的排污權初始核定工作,征收有償使用費1億多元,交易金額超過0.5億元。生態補償機制初步形成,累計落實補償資金近3億元。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和綠色信貸制度設計與執行取得預期效果和良好社會反響,得到了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高度認可。
(二)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十二五”規劃指標共39項,到2015年底完成或超額完成的有35項,其中10項約束性指標均已全面完成。1項指標(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按上級口徑要求不再統計。
Ⅲ類以上地表水比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酸雨頻率、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實現率(省級以上)4項指標未實現規劃目標任務。分析其原因:水環境治理項目的針對性不強,部分地區的污染控制力度不大、工程治理項目偏少,上游來水水質不夠理想是造成水環境未實現目標任務的主要原因;部分區域城市功能布局存在先天性不足,生活、工作、生產分區不夠嚴格是造成噪聲環境未實現目標任務的主要原因;江陰燃煤電廠密度過大,宜興化工產業偏重,全市機動車輛增長較多,是造成酸雨頻率未實現目標任務的主要原因;由于部分園區整體規劃變動、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創建未實現目標任務。
編輯:李姝樂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