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提高蘇南、蘇中、蘇北發展的協調性,統籌推進沿江、沿滬寧線、沿海、沿東隴海線發展。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支持南京江北新區、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等載體建設,著力抓好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沿滬寧線自主創新高地、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和服務貿易對外開放先導區。推進沿海及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抓好新一輪沿海發展規劃和政策落地,加快實施一批海工裝備、新能源、交通運輸和港口物流等重大項目。認真落實沿東隴海線經濟帶重大項目三年行動計劃,盡快搭建改革創新、集聚資源的載體平臺。完善和提升高鐵交通網絡體系,加快推進蘇北高鐵、長江兩岸高鐵環線和過江通道建設,提升高速公路、干線航道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做大做強基地航空公司,大力發展航空產業,著力構建內外通達、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省際區域合作交流,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寧杭生態經濟帶、蘇皖合作示范區規劃建設。扎實做好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
(六)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改革部署要求,創新制度供給,推動關鍵性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權力清單和互聯網政務深度融合,加快建立高效便捷透明的審批體制。穩步擴大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加快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執法體系,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強化以市場監管為重點的綜合行政執法,營造寬松便捷的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穩步開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扎實推進預決算公開,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稅制改革,調整完善省對市縣財政體制,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防控政府債務風險,有序推動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支持民營銀行發展,促進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大力發展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推進省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建工作,加快國有企業資產證券化步伐,開展省屬企業市場化選聘管理者和職業經理人試點,創新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加大沿江沿海港口整合力度,加快組建省級港口集團。推動國有企業調整內部組織結構,清理整合所屬企業,加快電力、鹽業、國有林場等重點行業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支持各類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加快落實階梯價格制度,推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繼續開展公平競爭審查,逐步建立網格化市場價格監管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抓好重大改革試點,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努力提高改革整體效能,擴大改革受益面。
積極應對世界貿易格局變化,加快構建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格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全面實施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計劃,支持企業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開展海外并購重組。加快推進連云港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和中哈物流基地、常州蘇澳合作園區建設。加強國際友城工作,深化與港澳臺地區的合作交流。認真落實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戰略,深化與長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區的交流合作,加快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拓展對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新一批改革試點經驗,開展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完善各類開放平臺功能,建成并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大力發展入境旅游,提高旅游服務貿易水平。進一步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有序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鼓勵外資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利用外資“八聚焦八提升”行動計劃,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
(七)多措并舉加快富民步伐,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33條政策措施,推動產業富民、就業創業富民取得新成效。深入推進以大學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民、回國留學人員和科技人員等群體為重點的全民創業,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引導和支持小微創業者在“雙創”中實現創業致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產業升級和擴大就業規模、調整就業結構聯動推進,有針對性地安排一批富民產業項目,積極拓展就業新空間,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更加穩定更高質量的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及化解過剩產能分流職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扶持。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新型技能大軍培育工程、新型職業農民整省推進培育工程。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適時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扎實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引導企業形成以一線職工為重點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圍繞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群體實施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深入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加快實施教育、旅游、健康等專項扶貧,更加有效推進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著力解決好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問題。對革命老區、集中連片困難地區和經濟薄弱村實施重點幫扶,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持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惠民水平,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著力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民生問題。圍繞公平和質量,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按照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的要求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步伐,推行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以高水平大學建設為引領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進一步辦好民辦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特殊教育。加大扶困助學力度,對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推進“健康江蘇”建設,堅持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公平的健康服務。扎實開展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實施智慧健康工程。有效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加快開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和監測工作。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穩步提高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標準。落實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進一步提高財政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最低補助標準,穩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范圍。加快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鞏固提升棚戶區改造工作成效,持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展適宜養老住區建設試點示范,推動“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