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防范各類風險。加強對跨界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信用卡透支等領域的風險監測預警,著力防范資產泡沫,積極預防交叉性、跨行業、跨市場金融風險。強化新型金融機構負面清單管理,加大對小貸、擔保、要素市場的監管力度。加強市場執法監管,綜合施策,堅決遏制炒房行為,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強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規范區縣政府舉債行為。
以改革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加快國企集團層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資本投資公司規范改造及健康運行。分類實施企業專業化重組整合,圍繞核心業務,提升產業集中度,向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和新興服務業加快布局,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國企黨的建設,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壓縮企業法人層級,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健全國資監管體系,從嚴監管和規范國有資本運營。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保護企業家精神,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營造平等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培育樓宇產業園和小企業創業基地,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推動轉貸應急、風險補償等機制擴面,支持中小微企業提質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市場行為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市場主體分類監管平臺,加快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
推進財稅、投融資和金融改革。調整優化市與區縣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財政預算滾動平衡機制,推進預決算信息制度化公開,更好發揮稅制改革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拓寬公私合作領域及融資渠道,增強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繼續實施一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強市與區縣政府引導類投資基金的銜接聯動,完善市場化營運機制,提升財政資金、國有資本的引導和驅動效應。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擴大企業股權投資規模,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豐富債券品種和發債主體,穩步開展投貸聯動試點,推動重慶股份轉讓中心開展私募基金份額轉讓、科創板掛牌等創新,滿足企業多層次融資需求。加強要素交易市場建設,依托全國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搭建保險資金運用平臺,支持金交所打造機構間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建設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提升聯交所、藥交所、土交所等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和價格發現功能。支持有特色的外資銀行入駐重慶,引導更多金融機構在渝設立創新性、結算性專營機構。規范各類資產投資平臺,為市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提供安全有效的渠道。
(三)積極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主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新格局,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和開放功能拓展,高效整合各類開放要件,加快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形成全方位開放新局面。
推動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完善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制定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復制推廣其他自貿試驗區成熟經驗,探索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等新的體制機制。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加快將外商投資準入轉向備案管理,建立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堅持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與自貿試驗區一體規劃、一體推進,完善項目合作機制,扎實推動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合作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果園港多式聯運示范基地、股權投資基金、機場商業合作、國際數據通道等功能性標志項目,以項目為核心呈現實體展示。
增強開放平臺的承載功能。加快兩江新區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強化開放口岸、現代金融、服務貿易、檢驗檢測認證等領域的功能創新,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增強開放示范的帶動效應。推動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借助保稅功能,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保稅貿易擴大規模,形成集聚效應。推進萬州保稅物流中心建設,爭取設立江津、涪陵綜合保稅區和一批保稅物流中心。拓展進口整車、冰鮮產品、水果、肉類等口岸功能,爭取設立木材、醫藥、生物制品等口岸。加快果園港、萬州、豐都等口岸開放,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優化通關環境。提升高新區、經開區和特色工業園區開放輻射功能,辦好一批國際合作產業園。
促進外貿穩定增長。依托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各類交通樞紐和開放口岸,吸引大企業、爭取大訂單、集聚大物流,促進外貿企穩回升。拓展進出口貨源,增開渝新歐支線班列,力爭全年雙向開行500班。圍繞支柱產業發展,利用開放政策和資源優勢,吸引一批跨國經營總部企業、供應鏈龍頭企業、轉口貿易商和貿易集成商,打造一批公司集聚、市場繁榮、運作規范、貢獻突出的外貿集聚區,擴大總部貿易、轉口貿易、服務貿易規模。積極探索境外先進設備、平行進口汽車等產品展示交易,積極發展離岸貿易、集散分撥、非國產貨物入區維修、委內加工及檢測等業務,把保稅的政策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密切與港澳臺的經貿往來,加強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合作,推動內外貿聯動發展。
(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促進技術、資本、創新生態協同發力,支撐經濟轉型升級。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深入推進企業研發投入倍增計劃,全面落實研發準備金制度和重大新產品研發補助政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度,提高規模工業新產品產值率。以躋身國家創新企業百強為目標,實施巴渝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建立科技型企業重點培育庫,發展一批高技術性和高成長性企業。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和制造業創新中心。鼓勵企業組建科技人員持股、社會資本參股的法人化研發機構。推動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開放共享,擴大科技創新券試點范圍,支持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及轉化應用。
推進全方位開放式創新。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作用,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吸引集聚各類優質創新資源。大力引進全球百強創新型企業、國內外著名研發機構和知名大學來渝設立研發機構,吸引國內外科技組織、標準化組織、檢驗檢測和科技咨詢機構在渝設立區域總部。支持企業加入國際創新聯盟。建設商標審查協作重慶中心。支持第三方機構為企業提供工業設計、樣機制造、中試生產等創新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完善項目甄別、培訓指導、風險投資、收購轉化、哺育上市等全程孵化服務,形成完備的創新創業生態鏈。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