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升。圍繞“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制定實施“1+4+X”工作方案,靶向施策、精準發力,矯正供需結構錯位和資源要素錯配。嚴格實施“注銷執照、拆除設備、安置職工”的標準,去除鋼鐵產能517萬噸、煤炭產能2084萬噸。合理調控土地供給,信貸、貨幣化安置等多渠道引導住房消費,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4%,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運行。落實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舉措和社保階段性降費等政策,實施售電側改革試點和天然氣大戶直供,加快企業存量債務置換,優化轉貸應急和政銀擔合作機制,為企業降低各類成本500億元以上。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加強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排查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市場活力加速釋放。堅持問題導向,有序推進重點改革專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市場主體突破200萬戶。全面推進國有企業分類分層改革和監管,改組組建資本投資公司和資本運營公司,商社集團整體上市,國有資本布局持續優化,國有企業活力、主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積極實施財稅體制改革,市對區縣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完善。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新實施一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創設1000億元中新互聯互通股權投資基金。富民銀行順利開業。渤海銀行重慶分行獲準籌建,所有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來渝設立了分行。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正式獲批,全國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試運行。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掛牌企業57家。
堅持以擴大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實現新突破。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務實啟動。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實施150億美元項目包,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服務合作全面開啟。渝新歐鐵路班列實現每天1班常態開行,國際鐵路運郵、鐵空聯運等取得重大進展。兩江新區管理體制調整優化,開放和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圍繞產業鏈供應鏈拓展保稅功能,作用進一步發揮。
(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后勁不斷增強。貫徹落實市委四屆九次全會部署,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汽車智能制造、機器人、頁巖氣等高端研發機構建設,建成3D打印、物聯網、新藥創制等協同創新聯盟。一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建成運行,新型孵化平臺入駐創客和企業增長30%以上。加強對創投引導基金的政策支持和管理運營,基金規模達到172億元,支持37家科技型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50家,高成長類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發展,規模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2%。兩江新區成為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璧山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圍繞激發創新活力,實施科研成果評價、轉化激勵、院所體制等改革,初步構建起覆蓋項目孵化和成果轉化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鏈。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19.1%,社會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五)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空間有效拓展。編制實施“一區兩群”城鎮規劃,深入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加快“五通八聯三保障”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0%。渝萬高鐵實現通車,重慶北站、沙坪壩站、西站等鐵路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在建鐵路達到1000公里。開通酉陽至沿河、江津至綦江、忠縣至萬州等6條高速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92公里。機場集團移交我市管理,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建成,旅客吞吐量達到3589萬人次。四大樞紐水港建設強力推進,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持續增長。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關鍵技術指標形成優勢。軌道交通通車213公里,日均載客量突破180萬人次。保護修繕了一批城鄉傳統風貌街區和村落,改造棚戶區630萬平方米,建成一批橋梁隧道和市政設施,城市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持續推進。大都市功能和形象不斷提升,各區縣城面貌進一步改善,特色小鎮建設扎實推進。
(六)加強“三農”工作,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糧食、生豬、蔬菜等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穩中提質,柑橘、榨菜、生態漁業、草食牲畜、中藥材、茶葉、調味品等七大特色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1040億元,增長15%。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實施行政村通暢工程5000公里,提前實現行政村通暢目標。所有行政村實現光纖接入。扎實推進重點水利工程,新增蓄引提能力1.96億立方米,鞏固提升了65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建成100個美麗宜居村莊,實現66.8%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完成500個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和農業基礎開發,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提高到42.1%,建成高標準農田670萬畝、標準化產業基地796萬畝,耕種機械化水平提高到45%。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8萬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7萬人。圍繞安穩致富、生態保護和地災防治,實施三峽后續項目2519個,建成一批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產業發展項目。推進地質災害巡防治理,避險搬遷實現應搬盡搬。
(七)狠抓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加強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建設、水土流失預防和綜合治理,推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推進消落區治理,庫區生態涵養功能不斷增強。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6%,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執行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新標準,鞏固治理成果,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至301天。飲用水源保護不斷加強,流域和湖庫污染治理持續推進,長江干流水質為優、支流水質總體良好。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較好處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5%和40.1%。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主動查找整改了一批環境突出問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環境資源交易市場化建設等改革扎實推進。
(八)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六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扎實推進,7個區縣脫貧摘帽,885個貧困村整體脫貧。金融扶貧行動有力有效,扶貧專項貸款余額達到700億元。加強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引導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32萬人,分流安置去產能企業職工3萬人。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首次同步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低保和醫療救助標準持續提升,特困人員救助制度更加完善。教育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2.5%,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增加到26個,基本實現學生就近入學,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3%。國家教育改革綜合試點扎實推進。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取得新進展。建成一批文化項目和產業示范基地,新增文化企業1.8萬家。推出《海棠依舊》《大后方》等優秀文藝作品。全國綜合醫改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實現市、區縣全覆蓋。分級診療體系不斷完善,區縣域就診比例提高到85%。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部實現標準化,建成2606個撤并村衛生室。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市五運會,我市運動員奧運會和殘奧會成績取得新突破。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