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落實。我市出臺《天水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天水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天水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制定了《天水市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為切實做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管理,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提供了法規依據。編制全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實施方案,對全市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劃定全市4.27億立方米的“用水總量控制紅線”,分解下發各縣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指標,并進行了考核。
2. 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深化。一是按照水利部對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考核要求,較好完成了相關工作,全面推行節水“三同時”制度,廣泛開展節水宣傳,協調相關部門、單位開展各類節水載體創建,營造了全社會節水氛圍。二是創建節水型企業、灌區、小區等節水示范點,推進節水技術改造。三是加強計劃用水管理,按照年計劃、月分解、季考核、年總結的要求,對各縣區及重點用水單位下達年度用水計劃并進行年終考核,促進了水資源統一配置和節約用水工作。
3. 水資源論證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進一步嚴格。認真落實“三同時”、“五不審批”和超總量禁批、限批等規定,嚴把項目論證審查、取水工程驗收、取水許可審批三個“關口”,嚴格落實取水許可制度,不斷規范取用水申請、審批和監管秩序。加強用水科學化、制度化管理,全市中小企業均配備安裝了水表,工業企業用水計量率達98%以上。建立完善了計量與收費分離監督制度,強化水資源費征收管理,加大對拖交、欠交水資源費的催繳力度,水資源費征收到位率達96%以上。
4. 水資源宣傳培訓、執法監管同步增強。采取在電視臺、報社、網絡設立專欄、專題方式,廣泛宣傳水資源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營造了全社會關心、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濃厚氛圍。認真落實水資源執法管理的督查、巡查、稽查“三項制度”,促進執法重點由工程管理向資源管理轉變,強化部門、市縣聯合執法,進一步規范了取水用水管理秩序。
5. 區域供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啟動實施了天水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天水市城區應急供水工程、張川縣富川水源工程和秦安縣小灣河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進一步保障了城區、縣城和重要工業園區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6. 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滋潤民心。“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把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列為民生工程之首,納入目標責任考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加快建設步伐,完成投資12.41億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6處,解決了兩區五縣167.15萬農村人口和受益區22.86萬名師生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到2015年底,累計解決了236.7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二百多萬群眾告別了幾十年的高氟水、污染水、遠距離挑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5%、入戶率達85%以上。
7. 節水灌溉工程澤惠民生。天水市以富民惠民為根本目的,堅持把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作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關鍵性工程來抓,十二五期間,先后實施了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高效節水改造等項目46項,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0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02萬畝,恢復灌溉面積3.56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32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41萬畝,包括:滴灌10.43萬畝,噴灌2.22萬畝,管灌0.76萬畝。到2015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積累計達到70.09萬畝,節水灌溉面積累計達到42.51萬畝,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創新發展。
四、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十三五”時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期,是推進全市轉型發展、加快脫貧攻堅、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水利發展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面臨新形勢和新要求。
1.推動全市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加快脫貧攻堅、實現綠色發展,對水資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市水利發展中雖然存在不少困難與挑戰,但更面臨諸多重大機遇和利好政策。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以及全省三大戰略平臺等帶來的政策和市場機遇多重疊加,迫切要求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同時,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努力與全省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用水方式,著力解決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為助推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美好幸福新天水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2. 水資源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政策疊加”優勢進一步凸顯,水資源管理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事業,研究制定了國家水安全戰略,確定了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作出了貫徹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決策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為“十三五”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對水資源優化配置、用水結構調整、用水效益提高產生積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3. 與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態環境改善、現代化行業管理的需求相比,我市水資源管理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隨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深入推進,水資源管理中水價、水資源、水權、水市場和水利投融資管理改革有待深層次推進。水資源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少、層次低,尤其是基層單位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難以適應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需要;水行政審批改革正在推進,市、縣均存在對上職權的承接和對下職能的下放不到位問題,市、縣兩級水務部門不能有效發揮監管和督導職能;水資源監控設施依然薄弱,自動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應急管理能力不足,水資源科學管理的長效機制仍未形成。
4. 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及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全市水利基礎薄弱,水資源短缺,水源調節工程少,徑流調節能力差,全市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仍未改變,農業用水占比大、用水效益低,資源性、工程性、指標性缺水問題突出,流域、區域間水系連通程度低,水資源配置能力不足,地下水超采問題突出,加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都要求增加供水量、提高供水保證率,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顯現,缺水形勢日益嚴峻。河流生態功能退化,河流水污染趨勢加重,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