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做好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申報、規劃等工作,統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口集聚、生態環保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呼包鄂協同發展,建設中心城區1小時快速鐵路圈、2小時公路圈,推進基礎設施互聯、產業建設互補、生態環境共治、公共服務共享取得實質性進展。落實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強特色優勢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蒙東地區大工業用電價格,支持東部盟市加快發展。推進烏海及周邊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建設烏大張合作區,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勇氣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加寬廣的視野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寬松便捷的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嚴格執行清單制度,各類清單及時向社會公開,以清單管理推動簡政放權。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加快工商注冊多證合一,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全面清理各種證明和手續。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構建科學、合理、規范的公共資源配置長效機制。堅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消除隱性壁壘,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依法加強產權保護,支持企業家安心創業。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擴大多邊交易和大用戶直供規模。改革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對常年安排、用途固化的支出進行清理規范。完善重點支出保障機制,擴大政府支出績效評價范圍,增強財政資金統籌能力。
全面提高開放水平。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積極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開發開放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建設。辦好第二屆中蒙博覽會。落實國家鼓勵出口的各項政策,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支持企業在境外建設產業園區。提升與京津冀、東三省、沿海發達地區以及港澳地區的交流合作水平,抓好跨地區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共建。全面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環保等領域的開放交流合作。
(八)建設綠色內蒙古。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守住生態底線,堅定不移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和區域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營造林1400萬畝、種草3000萬畝。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完善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發展林、沙、草產業。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積極爭取設立國家草原、森林、沙漠、濕地、火山公園。保護水生態環境,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治理。實施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承辦好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
鐵腕整治環境突出問題。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完成1000萬千瓦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加強工業園區、農牧業面源污染和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嚴禁在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建設和開發。以釘釘子精神,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的整改落實;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高度重視環境公益訴訟。深入實施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實現自治區對盟市督察全覆蓋。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確保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達標。建立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聯動機制,加快排污權交易市場化改革。發揮環保基金引導作用,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生態環保產業。繼續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深化國有林區改革,完成國有林場改革,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九)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都不能安之若素”。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叮囑,堅守民生底線,增加民生福祉,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打好脫貧攻堅戰。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因戶因人精準施策,通過扶持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扶貧、政策兜底等措施,確保20萬貧困人口脫貧、14個區貧旗縣、3個國貧旗縣摘帽。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幫助貧困地區改善發展條件。做好健康扶貧工作,免費為貧困人口進行健康體檢。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脫貧攻堅投入,自治區本級設立扶貧產業基金,各項惠民政策和民生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決防止虛假脫貧、數字脫貧。
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開展精準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做好軍轉干部和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逐步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努力讓每個人都有干事創業、實現夢想的機會。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體系。擴大企業工資集體協商覆蓋面,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落實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繼續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推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實行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提高財政補助標準。有效銜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實現城鄉居民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統籌城鄉低保,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做好殘疾人、老齡、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工作,大力發展紅十字等慈善公益事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穩定增加教育投入,向基層、農村牧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推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繼續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解決農村牧區中小學“大通鋪”和教師周轉宿舍問題,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努力完成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繼續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提高繼續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辦學水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