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價調整中,成本公開是社會熱議的主要話題之一。如何看待水價成本公開,不僅要基于對政策的把握,同時也要有對現實和未來的切實考量。
根據發改委答記者問介紹,水價成本公開作為深化水價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推進水價改革的突破口。推行水價成本公開,有利于提高水價調整的科學性和透明度,可以讓老百姓清清楚楚地了解供水企業的成本狀況,也可以督促供水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自我約束,促進服務水平和質量提升。
但當前的水價構成比較復雜,水費收取等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水價里眾多代征費用,由供水企業收取,但是收來的錢并不歸屬企業所有。一些需要政府投資的管網,漏損增加,維修或更換遲緩。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讓自來水公司對本應該按照高水價征收的企業用水,按照居民用水價格征收。或者以其他市政公益的名義免交水費等,都實際上增加了水價成本。
另一方面,國內大多數供水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嚴重,比如某供水企業漏損率高于核定值,是由于管網老化嚴重又無錢更新;由于城市中工業企業搬遷或循環水利用率提高造成生產能力利用率政策規定的上限等等,如果嚴格按照《城市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對供水企業進行成本監審,可以預見,目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供水企業的調價申請將被否決。而這,對于水價普遍倒掛、經營長期虧損的供水企業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自古以來,水資源因其商品與公共品的特性導致水務行業的壟斷,因此,水價的形成機制以及監管方式是一個國際性難題。
發改委在答記者問時也介紹,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供水企業管理水平、各項技術指標等差異較大,如何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成本公開方案,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供水企業成本狀況,是一個重要難題。
水價成本公開作為一種政策試點,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水價的問題核心就是在政府、企業和公眾方面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應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做好供水服務投資,并對相應對象進行補貼。對于來說,應努力提升管理和服務,讓大家喝上安全健康的水。對于民眾來說,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供水現狀,支付合理的水價。
從長遠的角度,供水成本的公開能有效明確并緩解三方的關系,為中國成本績效管理體系的建立打下基礎,最終將有利于城市供水價格制定和調整的工作得到社會認同。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