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編者按:廣州水價備受熱議,究竟該如何認識調價問題?中國水網特邀城市水務政策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后黃滔發表專門評論。黃滔認為,討論水價調整,首先必須厘清供水企業的定位,同時必須正確理解并促進行業調價機制形成,將水價調整與降低產銷差率嚴格掛起鉤。
在CPI不斷高企的背景下,正常的水價調整往往作為一個熱門話題被熱議、曲解、誤判甚至錯殺,這可以理解。談論水價問題,我們應厘清以下兩個問題:
1、供水企業的定位問題
在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掀起以“民營化”為主要特征的政府管理改革運動——新公共管理運動以來,許多國家、地區紛紛將城市的公交、水務等公用事業民營化、企業化、市場化。在我國,城市供水雖一直是按國有企業性質作為主體安排,但在上世紀90年代至今,受“民營化”浪潮沖擊,許多城市供水企業開始民營化、股份化,特別是在當前“財權上浮、事權下沉”的中央——地方財稅不平衡分享機制下,有些地方政府從“經營城市”角度出發,以短期融資為目標,出賣這些屬于公用事業的國有資產。這些政策與行為,加重了百姓對供水企業定位及目標的質疑與詬病,質疑供水企業是否成為“以賺錢為主要目標”的營利性企業。在各次水價調整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民眾的質疑都集中反映出了這一心態。
事實上,OCED國家在上世紀末已開始大量反思“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利弊得失,以關注“整體、長期、公民主體、整合”為要點的“整體性治理”開始占據這些國家治理的思想的主體陣地。在金融危機來襲下,各國對之前的治理模式更加深刻、迅速地進行了反思、調整。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供水仍保留在政府和國企范疇,特別是日本,上下水合一為“水道局”,屬政府事業單位范疇。在我國,應從上至下重新審視對城市供水的定位,要突出強調城市供水不可爭議的“公用事業”性質定位。在此前提下,為搞活內部管理創新、提高運營效率,可適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總體說來,體制:公用事業;機制:靈活、高效、便民,才應是主流共識。供水企業不應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融資平臺或利稅大戶,而應是一個“保本微利”的城市公用基礎設施管理單位,各政府主管部門、供水企業應加大這方面地宣傳與引導。
2、調價機制問題
目前這種審核與聽證機制,從總體看來,是適應于城市供水的“公用事業”定位的。
水價作為公共服務價格,必須接受公民監督、查詢、聽證,這無可爭議。但正如《南方都市報》對廣州市自來水公司水價調整的采訪報道中所集中反映出的百姓的焦慮與關心, 城市供水產銷差率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一般而言,城市供水產銷差率是客觀存在的。形成產銷產率有幾個原因:一是水廠內正常沖洗用水;二是管網漏損;三是一些消防、綠化、環衛未計量用水或計量未交繳用水;四是偷盜用水;五是計量漏損問題。
這幾個原因中,許多城市的消防、綠化、環衛用水,按《城市供水管理條例》,應全部計量并繳費。因為這些用水成本政府有專項經費保障,已由稅收來補償,而不能再揩供水企業的油,再次轉嫁給用水的消費者頭上,產生“搭便車“現象。供水企業也應理直氣壯地向當地政府呼吁,以促成正常計量及收費,不成為替罪羊。
另外,管網漏損與計量漏損牽涉到供水企業自身管理問題。誠然,一個城市成千上萬公里的供水管道,由于材質老化、城市道路施工破壞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些漏損。另外,由于近年“一戶一表、分表到戶”改造工作的推進,城市小型管網與計量水表的大幅增加,也確實增加了漏損的可能性,極少數用戶吃“滴水”的報道也時常有之。但改革開放30年來,各城市都在不斷地用鋼管、球墨鑄鐵管等進行城市供水管網的更新改造,所以這不應成為漏損增加的借口。在許多供水企業,因內部管理不到位,抄表收費人員人為的“漏計尋租”的現象也是有時存在,這更是一個內部管理問題。靠供水企業的建設與管理,是完全可把產銷差率控制好的。降低產銷差率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城市供水管理綜合水平的綜合體現,可以不要求一步到位,但也應該公布個五年縮減規劃。
產銷差率核心是一個管理問題,政府部門應聯合相關協會、研究機構定期發布全球或各城市的產銷差率先進性指標,推薦供水企業先進成本指標參考體系,讓消費者對供水成本看得懂、看得明白。著名的行政管理學者羅伯特·登哈特在《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一書中曾說:“公民已經被一個由強勢說客、政治家、競選管理者以及媒體精英組成的職業政治階層擠出了政治系統,”“希望變革、渴望參與,厭惡只把公民作為積極的消費者對待,是公民社會中的一種主要訴求”。基于此,應重視每次水價調整中公民的正常抱怨與訴求,制定更加開放、科學、透明、可比的調整機制迫在眉睫。不要總是讓公民有“被聽證”的感覺,不要讓調價陷于“虧損—調價—迅速又虧損—又調價”的怪圈,不要讓消費者成為供水因企業管理不善而導致成本上漲的替罪羊。特別是,應出臺政策,將水價調整與降低產銷差率嚴格掛起鉤來,用“倒逼機制”迫使供水企業先內部挖掘、消化浪費性成本,擠干水份后,百姓自然同意成本剛性上漲的正常調整了。
編輯:谷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