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編者按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環保產業總體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領域不斷拓寬。在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相關利好政策漸次出臺后,我國環保產業已然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然而,面對環保市場的全球化發展和國內環?;A設施建設市場趨于飽和的態勢,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隨之調整發展戰略,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眾多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及知識產權技術裝備的龍頭企業已積累了豐富的建設運營經驗,使得我國環保產業在上述層面上具備入駐國際市場的實力。與此同時,商務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已提出實施戰略性新興行業企業“走出去”戰略,使得我國在環保產業上具備“走出去”的政策意愿。另外,國際經濟大環境也為我國環保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創造良好條件與機遇。
日前,在由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和中國水網聯合主辦的“中國-東盟環保產業座談會暨第四十期環境戰略沙龍”上,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就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議題,從幾個方面給予分析和解讀。
1、環保產業“走出去”背景
傅濤: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環保產業已初具規模并駛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及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將環保產業發展勢頭推向新一輪的高潮。
環保產業作為服務業,其所服務核心是政府將環境公共服務逐漸外包化的產物。政府部門在實施環境服務外部化的過程中,將設備、工程、運營逐一釋放給市場,與此同時,環保企業及其主導業態也逐漸成長與成熟。
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令人堪憂,中國經濟靠房地產、汽車或生產性的拉動經濟的時代正在逐漸落幕。而戰略性新興產業,被政府、社會及經濟各界給予厚望,不僅中國如此,世界亦是如此。而作為國家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的節能環保產業,國家對于其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支柱產業給予很大期望,環境產業因此迎來了非常好的機會。
對于國內而言,環保產業正在不斷拓寬自身的領域范疇,其三個創新標志是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
從目前產業發展而言,技術創新在環保產業所占據的權重較小,從過去五年計劃與發展過程來看,環保產業并非是技術拉動的產業,而是商業模式和體制拉動的產業,企業的升級轉型需體制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來帶動。國家也逐漸將各地政府部門設定為環保服務采購的甲方,政府投資正在由原來的設備及工程采購轉換為環境服務的采購。
實際上,我們的環境產業的范圍,由傳統式市政污水、市政垃圾擴展到很多領域。目前,市政污水項目在環保產業中的比重較大,在隨著產業的發展比較重正在逐漸降低,不是因為這個產業萎縮了,而是越來越多的環境服務環節進入到環境產業這一產業圈中。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說收益率低的問題,政府的非理性采購問題,監管卻為問題,使得產業處于產業化初期,企業沒有得到規?;l展,環保產業目前的產業結構不理想,產業分散、相互惡性競爭比較激烈,市場秩序尚未建立,龍頭企業沒有真正成長起來。
2、“走出去”是大勢所趨
傅濤:國內的競爭現狀逼迫一些環保公司走到國外去。對于海外市場,最開始或許是出售設備、承包工程等不自覺的市場行為。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經濟體量位列全球第二,政治輻射力強,加之我國強大的外匯儲備量,在東盟國家等后發展國家的影響力隨之增大。外國人似乎很愛談論中國模式——中國經濟模式,映襯著中國環保模式,也就是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模式。中國作為承擔全球社會責任的大國,理應非常重視國際形象、對外政治義務等。
中國東盟環保中心成立兩年來,得到眾領導關懷,這源于整治需要環保產業在世界上發揮角色。實際上產業界是個務實外交方向,既能為中國企業賺到錢,又能輻射我們的政治影響力。環保產業走出去,既服務于可持續發展,同時解決我們的經濟及就業問題,多方便共贏。
另一方面,環保產業走出去是我國產業經濟轉型的需求。我國環保企業在這樣一個特定政治背景之下,剛開始走出去是一個不自覺的市場行為,這是與我國的政治輸出、影響力輸出以及文化輸出的一個相契合的輸出方式。我們應從更高的高度看待環保產業走出去戰略及其所面臨的政治背景。
中國東盟環保中心是環保部的一個面向東盟地區的一個環保合作窗口,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不僅僅是作為與東盟國家合作的窗口,它將成為產業界開拓國際市場時真正可依靠的強大后盾。
企業在走出去之路上會面臨一些困難,需要怎樣的投資支持、政策性支持、以及必備平臺支持,都值得深論。通過行業內的交流,已經經歷走出去過程的企業,可以將經驗在行業平臺上實現共享;通過行業內集體洽談,或形成團隊并能夠以整體面貌共同走出去
3、“走出去”之路上的幾點建議
傅濤:據了解,中工國際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參與到海外工程競爭,應該說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之船已經啟程。對于大多數環保企業來說,如何實施“走出去”戰略,則需多方協同全面考量。
第一,政府護航??v覽全球環保產業之環境服務業,都需政府的投入與政府采購,其投資容量巨大。因此,我國環保企業為海外國家政府做投資服務及相應的運營服務,一定要有強大后盾——即我們的祖國,我相信中國東盟環境工商理事會將是護航人。
第二,發揮體制優勢。我國環保產業在“走出去”之路上需發揮體制優勢。
據了解,威立雅水務于1997年投資建設成都第六水廠,引起的反對與質疑非常多。作為發改委的試點項目,加之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的參與,該項目運作順利,這一案例不僅體現出政府護航的作用,也體現了國際運作體制的影響。另外,亞洲開發銀行在河南省所貸款投資建設的近20個污水項目,也都參與到了全周期的工程管理來。而目前我國的外援項目給予企業的支持是以資金支持為主,建設項目大部分是污染防治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在這些項目中,完全可在貸款項目條款中增加一些軟性要求,以此將中國運營思路及管理模式滲透到項目中。
另外,在環保產業整合尚未完成之前,中小型國企或民營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道路上可能會遭受多重困境,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風險較大,所以急需工程標準和服務標準來引導市場的開拓。
第三,模式輸出。模式先行及其輸出,可助力環保企業在開拓海外企業發揮優勢。
我國環保企業在轉型中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我們的經驗涵蓋了BOT等多種模式的建設運營經驗,我們深知在快速發展環保產業中如何迅速作出響應,我們知道如何在特定的集權體制的發展中國家運作項目。
其次,我們可結合外援項目建立示范工程,環保項目應成為外援項目的主力軍。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是輸出我國大國形象的良好方式,外援項目可成為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的載體,更是成為輸出我國環保技術標準的重要模式。
第四,為“走出去”企業建造避風港。中國-東盟環境工商理事會的建立意在為我國即將開啟“走出去”之航的企業建立一個家、一個避風港,理事會背靠環保部的支持,更仰仗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通過該體系及務實交流與合作,將我國環保產業最具價值的內容輸出至東盟國家。通過經驗分享、內部培訓、聯合參展等方式,為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建立溝通機制,搭建技術交流與服務平臺。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