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9-14 09:34
來源:
作者: 谷林
前不久,網絡流傳一篇《騰訊發布95頁重磅報告:全面預測中國互聯網未來5年趨勢》的文章,其中很多基于經濟大勢和商業規律的對未來的判斷與環境產業異曲同工,也帶給我們諸多啟示。這里梳理出其中幾個關鍵詞,進行初步解讀,與大家共勉。
一、分水嶺
分水嶺將成為未來5年中國互聯網的關鍵詞,從淺水區向深水區過渡,引發競爭格局的強弱式轉化。分水嶺期不存在直道競爭,冷靜和變化成為主旋律。網民紅利已在“最優市場”觸頂,互聯網下半場再無“野蠻生長”。
【點評】
與互聯網類似,2018年,環境產業也開始進入轉折之年:一方面,資本泡沫驟然退卻,一些憑借資本長袖善舞、肆意擴張的發展模式遭遇挫折,更多企業在寒冬之中開始真正體會到苦練內功的意義;一方面,環保督察不斷加嚴,效果時代深入人心,基于解決問題的真需求,產業呼喚技術回歸,技術型企業或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環境產業市場的紅利期已然過去,資本驅動、彎道超車的狂熱與激情不再,環境企業“野蠻成長”模式被重新審視,追求技術創新和穩步理性發展開始成為產業普遍認同的價值觀。
二、攻與守
對于互聯網市場的新常態詮釋為:隨著分水嶺的到來,增量用戶的獲取將更為困難,已經成功布局的企業會將中心從拓展新用戶轉變為精耕老用戶,以守住價值越來越高的存量市場。在存量價值挖掘上,大公司更具優勢,但也很快會遭遇天花板,除非遇到新的模式、技術創新或產業鏈拓展等。未來增量市場將出現從一二線城市轉向三四線城市和村鎮,海外發展中及不發達國家市場成為新的熱點拓展區域。
下一波技術浪潮必然主導全新的市場格局,大企業具有規模和先發優勢,技術創新企業必須也只能拼速度和專注。并購將更容易發生。
【點評】
同樣對于環境產業來說,也存在存量市場的天花板問題,比如污水處理市場布局,建設高峰期已經結束,大的市場格局已經確定,未來更多的機會集中在后期運營、提標改造和村鎮污水處理。
運營的核心在于管理和技術提升,減少成本、增加收益,以練內功提高運營績效。其中比較直接的節能和管理新技術市場顯而易見;
隨著社會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基于提標改造的市場升級帶來新的機會。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城鎮污水處理將完成4220萬立方米/日規模的提標改造。有測算數據顯示,一個污水處理廠從一級B排放標準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追加投資等于該處理廠原始投資成本的50%-70%。若以一座平均處理能力為4萬m3/d的污水處理廠為例,一級B污水處理廠基礎建設投資約為6000-8000萬元,其升至一級A的追加資本為3000-5600萬元。如果以居中4500萬元進行簡單計算,則完成4220萬立方米/日的改造規模,則需要追加投資470多億元。
政策驅動打開新的市場,直接促進了環衛、危廢領域近兩年的快速發展,市場并購活躍。除此之外,未來,環境監測、餐廚和廚余垃圾處理處置、廁所革命、工業治污等細分領域或將成為熱點戰場。
那些專注于技術創新、具有獨特專業能力,用心為客戶服務、能幫助客戶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企業,將更受市場推崇。隨著發展逐步趨于成熟,環境產業市場整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細分領域企業各就其位,熱點市場競爭激烈,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在面向效果的綜合治理需求下,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認為,企業間通過多環節的集合,將不同的單元服務進行整合,構建具備循環能力的產業生態鏈。在循環的過程中,單一企業受到專業度的限制,難以完成生態鏈上的全部環節的服務,這就需要處于同一產業生態鏈上的不同企業之間基于互相尊重核心利益和增量分享為原則的生態協作。未來,企業要么組建自己的生態族群,要么加入一個產業生態族群。
隨著綜合治理需求繼續深化,實力強勁的大企業會獲得更多機會,技術型企業依托自己的獨特專業優勢,或與大企業形成戰略合作或股權合作,形成更具環境綜合服務能力的“環境聯合艦隊”,生態共生,或自己成長為大企業,一起向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發起挑戰。
三、供給
在分水嶺技術迭代周期里,冒進和遲緩都是危險的。合理做法是選擇與自己公司和所處行業耦合度高的新技術方向先保持合理投入,在獲得“技術+產品”融合突破后,可以提速;在獲得“技術+產品+商業模式”進一步融合后,可以全力沖刺。
【點評】
近來,很多環境企業遭遇困境,主要也因為狂飆冒進。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曾表示,機會來了,一定要先評估自身實力。過分冒進,機會實則成了陷阱。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也因此建議廣大環境企業:“不要將目光盯在資本運作、拿項目上。應苦練內功,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曾發言指出,當前的需求端要求個性化、多元化、效果化,未來的市場需要基于客戶需求進行細分,為客戶提供解決痛點的新供給,創造滿足特殊用戶的獨特價值。
傅濤認為,環保最初是做末端治理,是保姆行業,沒有真正創造增量價值,環保是企業的成本,在“兩山經濟”中,環保要尋求轉變,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中心,比如有的企業可以把固體廢物當作原料,進行分類,添加物質,產生新的價值,讓環保不僅僅幫業主污染排放達標,不再是價值的斷頭浜,而是爭取讓各個環節都成為新的能源和物質增長的起點。一直以來,E20研究院也在黃山、邯鄲等地探索實踐如何將“綠水青山”變現為“金山銀山”,并研究出版了《兩山經濟》。未來,環境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把好政策之脈,同時需要在技術和模式創新方面進行更多探索。
四、數據+
客戶數據挖掘將成為產品的核心能力。誰在這一波沉淀中完成客戶數據的沉淀和挖掘,在未來的競爭中,就可以獲得更高效的需求匹配能力和服務品質。類似于大數據等基礎性技術擁有長久的價值,未來它仍將是市場重點關注的技術。
【點評】
在社會發展浪潮席卷之下,曾經傳統的環境產業也難免走上“數據+”的風口。數據作為環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也在數據+浪潮中率先士卒。企業不但需要建立更真實的數據系統,同時需要將其上傳到政府部門的監管平臺,實現數據聯網,環境監測也在這一波管理強化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以數據為基礎的智能化管理成為市場熱點,數據+得到行業共識,在很多企業中得以應用并備受重視,特別是在供水和環衛領域得到積極應用。智慧環保概念熱度早已輻射出行業之外,華為、阿里、IBM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涉足這個前景廣闊的藍海市場。
編輯: 程彩云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