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4-01 09:20
來源: 中國戰略新興雜志
作者: 薛濤
上篇:破解價格體系不到位是主要矛盾
◆ ◆ ◆ ◆ ◆
一、什么是供給側改革
1、我國的供給側改革:與西方有不同
2015年11月,對于經濟改革最熱門的詞匯就是“供給側”。筆者認為供給側改革目前可以操作的各項措施中占大部分比重的還是對以往過度干預供給側的不當措施的修正。在供給側短短幾個月的全民討論中,可以看到輿論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方向,一方面是在經濟學角度的形而上走向艱深,一方面也有蘿卜白菜一筐裝的庸俗化趨勢。前者最終將與我們政府的實操效力背離而失去效用;而對于后者由此出現空泛發言或文章所造成的危害是小事,筆者倒是更擔心在實操中有意無意的南轅北轍(上??莆瘜μ焓够鹜顿Y的失敗予以補助就是典型的案例)。
筆者更愿意采用如下的百度百科對供給側的粗淺定義,其易讀性和準確度都蠻高,也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資源配置中市場要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精神:“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時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準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p>
說到供給側改革的兩個最常引用的案例,里根的供給側改革效果各有爭議,而朱镕基總理的供給側改革以其成效被反復研究。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中美兩國國情大異,我國龐大的國企陣營和體制內巨額投入模式,決定了供給需求側的內在規律的不同,尤其是歷史積淀的要素配置扭曲(朱镕基時代所面對的老版本計劃經濟體制扭曲,而現在是08年凱恩斯主義四萬億之下的房地產依賴、央企大而不強和與之相關的工業結構扭曲),這是我國這次啟動供給側改革需要重點考慮的出發點。
2、思考供給側改革的三個角度:供需兩端和交易通道
有意思的是,成功的供給側改革,包括一部分落后產能(含機制)的淘汰,也包括另一部分供應的激發,而后者是與其對應的需求端的激活相伴而生?;仡欀扉F基時代的供給側改革,前者是對低效地方國企的拋離,后者則包括了啟動了房地產的市場化拉動了需求。當然,發展到今天,我們國家所面對的問題也已經升級,我們的供給結構相對低端,而我們的高端需求卻往往得不到滿足或者有待激發。
除了供需兩端,其實目前學術界討論的焦點還有兩者之間的連接段,筆者稱之為交易通道以及政府及傳統模式在該通道上所帶來的摩擦成本。關于這個概念,通俗去理解可以參考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關于供給側的“包子”普及版。交易通道的信息不對稱、層級過多和各類費用損耗(來自傳統經濟模式或者來自政府)都可以帶來較高的摩擦成本,如何降低政府在交易通道所設置或帶來的過高的摩擦成本恰恰是本次改革要特別關注的。
李克強總理所推崇的互聯網+之于中國的意義,在2C(消費品)領域大大降低了摩擦成本,提高了社會效率,促進了供給端的競爭和升級,也提振了需求端。這樣的正向例子,可以在京東、淘寶之于消費品、大眾點評之于餐館甚至智能制造等方面找到,互聯網+在他們身上主要消除的來自原有經濟模式的信息不對稱和層級過多帶來的摩擦成本。而于本文討論主題更有啟發的,是在滴滴、優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互聯網金融案例上,互聯網+沖擊的對象還包括了政府在出租車和金融通道上所設置的過高的摩擦成本(吳曉波稱之為“渡口經濟”),前者是出租車特許經營的管理模式,后者是大型國有銀行及管控方式。
習主席在2016年1月26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講話中所提到的“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可以看作是在供給側的結構調整,而“去杠桿、降成本”則很多會作用在交易通道方面。
二、環保產業的供給側的特殊性
1、環保企業的所有制分布局面
筆者一直有個觀點,談論任何政策或措施一定要細分細分再細分,否則基本無效。供給側改革落到不同行業主要矛盾與對策一定各不相同。談到環保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必須首先明了環保產業目前的特殊性,本文中所說的環保產業分為以地方政府為甲方的市政環保服務和環境修復市場,以及以工業企業為甲方的工業治污市場。不同于其他行業(鋼鐵、制造等),在我國環保企業中央企所占份額很小,領先者僅僅是中節能集團作為代表。如果按數量來說,私企在四五萬家環保企業中占了絕對的地位。但是如果按規模(營收或者資產)來說,國企(包括央企和地方企業)在環保企業中應該可與私企平分秋色。
想說明白這種局面,還是得用E20環境產業地圖來分析。目前來看,A方陣(北控、首創類市政基礎設施投資運營企業,以地方非屬地性高度市場化國企為主力)和B方陣(市場化機制較好的地方供排水和環衛集團,以廈門水務、北排集團等為代表)都是以國企為主力,而CD方陣(環保工程承包和設備制造商)則明顯的以私企為主。在以地方政府為甲方的市政和環境修復領域,ABCD四個方陣相對發展齊整,符合上述規律。而在工業治污領域,市場僅僅發育出了CD兩個方陣,除了在電廠脫硫脫硝領域國企比例略高(與各大電力公司自辦環保企業有關)以外,其他細分領域明顯以私企為主。
編輯: 李曉佳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