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10-12 10:4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產品服務:產品服務與工程服務不一樣,產品服務是要有后續的,比如汽車的保養服務。很多技術要向產品過渡,要有智能化支撐的產品服務和定期保養服務,不斷地研發新技術,升級技術核心,讓界面更加流暢。
系統連接:提供給設計院的技術,要有明確的接口,可以更友好地進行上下游的連接,所以要進行內向集成(內向研發)和外向延伸。
技術實現產品化的路徑是什么?很多人認為起個名字就是產品化,這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改變似是而非的產品認知。技術產品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花大力氣,需要技術企業的CEO擔任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的總經理。那么,產品總經理需要干什么?
第一步,做精準而細致的客戶分析。產品是賣給客戶的,不是用來招投標的,招投標的是項目。得聚焦特定客戶群和特定場景,瞄準用戶痛點。比如,小米手機瞄準對象是理工男客戶群體。這是產品的大腦。
第二步,實現核心技術的有形固化。將核心技術固化到產品中去,讓用戶不能或者很難拆解你的產品,就像我們無法拆解蘋果手機。集成化程度高的產品是不能讓別人拆開的,而水務行業產品化程度在10%以下,所以利潤很低,必須墊資。技術如果沒有固化下來,沒有形成產品,那就不叫產品化。因此,應該做好產業鏈的整合,部件的選用,系統的開發,這是產品之根。
第三步,形成順暢的系統接口。產品不是孤立的,需要有使用標準和穩定參數,與上下環節銜接。這是產品的使用環境。
第四步,產品生產的連續性和經濟性。產品需要連續生產,好的民用產品的生產量級都是上萬件,如果一個產品沒有幾十套上百套的生產量就不叫產品。
第五步,針對特定客戶的產品營銷。名字是客戶心目中的標識,品牌是建立在客戶心目中的豐碑。鐘愛你,才會買你的產品。所以產品要有名稱,有品牌,要從客戶認可的價值出發,確定產品的營銷方案,啟動連續而有效的營銷活動。這是產品的門臉。
第六步,產品使用環節的質量保障。產品銷售出去只是客戶聯系的開始,以后客戶還可以買你的第二代產品。用戶買不買你的產品,決定于你和客戶建立的產品關系。所以要建立智能客服系統和產品的過程服務體系,而不是工程服務體系。這是產品的經脈。
第七步,產品迭代升級的保障體系。一個偉大的技術公司一定是圍繞客戶做研發的,不能圍繞抄襲進行研發。要以產品持續升級,驅動技術持續研發,讓研發有方向。這是產品的未來。
技術產品的場景與未來
“技術的產品化是一個很大的事情。”E20環境平臺和上海城投水務一起做了全國第一個“兩山科匯館”,傅濤提到,我們的夢想就是讓中國的環境產業進入產品時代,雖然我們知道很難。為了不讓很多環保技術產品被埋沒,“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聯盟不久前向全社會征集有代表性的技術產品,從52項技術產品案例中優選了9項技術產品進入榜單(相關閱讀:九大污水處理技術產品發布)。歡迎大家持續申報,把自己的技術固化到系統中去,固化到交易標的中去,為特定客戶創造價值。
9月17日,首座兩山科匯館正式在上海開館(相關閱讀:全國首座“兩山科匯館·污泥館”17日正式揭牌,落地上海)。“兩山科匯館”是一個道場,道場不只一個,上海的“兩山科匯館”只是一個開端,深圳低碳館正在建設,北京、長沙、福州等城市的兩山科匯館也在籌建中。希望能在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現場展示企業的技術產品,因為產品會說話。為什么不在這里展示技術?因為技術離開技術專家,自己不會說話。產品是呈現價值的,技術是呈現價值的支撐。技術是產品的核心,但不是我們展示的對象。
因為環境產業嚴重缺乏產品意識,所以才沒有出現技術產品,許多技術公司也就越不過中等收入陷阱。產品銷售可以擺脫對技術公司總經理的依賴,技術專家、總經理無需和大家講技術,就像任正非、喬布斯只開產品發布會,不需要做技術發布會。蘋果公司有什么技術,大家可能不了解,但它的產品很好用。這樣才能夠把技術專家解脫出來,真正越過陷阱。如果有一千萬,技術公司一定要投在研發上,少量投在生產、營銷上,不應該都投在墊資上。如果企業的資金都用來墊資了,這樣的公司肯定不是技術公司,肯定沒有前途,能躍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
關于技術產品的前景和未來,傅濤總結,AB方陣的企業應該在單元技術產品的組裝下實現投資運營。設計院應該在目標導向下實現最優技術產品的最優連接。沒有持續研發的技術型公司不叫技術公司,企業應該在產品持續升級支撐下實現連續供給。
此外,行業應該實現從項目到產品的高質量系統升級。就像做衣服一樣,如果我們的衣服都是母親手工做的,肯定很溫暖,但不可能是高質量。產品需要發展到工業化生產的程度,工業化生產意味著產品質量的提高。環境產業正在接受高質量的洗禮,更高水平的水廠需要靠大師親自設計,但一年的時間內大師只能設計有限的幾個污水廠。對資本來講也一樣,投資技術產品要優于投資工程公司。
編輯: 趙凡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