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3-07 09:39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根據作者統計,國內四大直轄市已投運的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日處理總規模為79375噸,四個城市分別為:上海21050噸、北京18675噸、天津17550噸、重慶17000噸,整體上追平并超越了深圳既有的投運規模17300噸,但與深圳、廣州已經規劃、在建以及將建的規模26100噸、32538噸則相差甚遠。
上周作者統計了廣東省生活垃圾焚燒市場:廣東以全省日投運11.3萬噸的規模雄踞全國各省市第一。這里,作者根據生態環境部裝樹聯數據統計了國內四大直轄市的生活垃圾焚燒情況,結果顯示,四市已投運項目日處理總規模為79375噸,四個城市分別為:上海21050噸、北京18675噸、天津17550噸、重慶17000噸,整體上追平并超越了深圳既有的投運規模17300噸,但與深圳、廣州已經規劃、在建以及將建的規模26100噸、32538噸則相差甚遠。(具體可見:群雄爭霸!廣東生活垃圾焚燒市場競爭地圖)
從表里觀察,可以總結幾點如下:
1、每個城市都有從本地起家的行業名企,但這些名企在當地的焚燒勢力并不一樣。
如三峰環境,差不多占據了重慶垃圾焚燒市場已投運規模的95%;上海環境,差不多占據上海已投運規模的31%。加上母公司上海城投,整體占據上海垃圾焚燒總規模約74%的比例;北京可以說是最散裝也是最開放的市場,其中,北京人民政府旗下北京環衛集團占據的規模最大,如果算上安定廠以及南宮與阿蘇衛兩個合資項目,其焚燒規模可占到當前北京市已建、在建(不含豐臺選址項目)總規模約44%的比例。而北京國資委全資企業北京控股所占規模比例也僅約9.2%;同樣情況發生在天津,天津泰達環保這20年只在天津做了4個垃圾焚燒廠項目。2020年貫莊項目轉讓后,當前的三個項目運營規模占天津總規模比例僅約16.5%。
這種在地方不一樣的勢力格局,與地方所屬企業本身的主業有一定關系,比如三峰環境的主業就是垃圾焚燒,北京環衛集團的主業則是環衛以及垃圾填埋處理,焚燒是近幾年才發展出來的。泰達倒是個例外,以垃圾焚燒作為主業卻沒有守住本地市場。
此外,更關鍵的是幾個區域不同的市場化程度,以及市場背后,當時的地方行政主管對市場化路徑選擇的態度,也是促成不同區域格局的重要原因:全面開放可促進競爭、提高效率,也節約了政府的初始資金投入,同時給了外來的A方陣(特許經營投資運營商)的發展空間;內化機會發展自家企業,占用了一些資金,但是可以給本地企業充分的做大的發展機會。
如重慶和上海,基本上分別被三峰環境和上海城投(包括上海環境)承包。而北京市場里,入選過“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的就有三家。天津市場里,在泰達環保和區域國企外,光大環境、綠色動力、中國環境保護、浙能錦江、高能環境這些領先企業都收獲了自己的項目,光大環境兩個項目的總規模甚至遠超泰達環保,快達到其兩倍之多。
2、因為行業的公共服務屬性和市場化需求,在當地的市場化行業名企之外,還有一股重要的力量來分一杯羹,就是當地市、區的國有企業,如浦東發展集團、濱海建設、順義市政控股等。
在產業發展初期,市場處于探索階段,這些市、區企業作為政府所屬平臺,直接承擔政府責任,政企界面相較而言不算清晰但是政府容易協調。當市場化深入至今,環境需求上升了更多的政治高度之后,它們有些堅持既有成果,有些選擇轉向退出,有些則通過重組或模式創新等方式,在新階段探索發揮新的作用。在產業歷史中,它們的意義不容忽視。而在未來的進程中,它們中的大多數或將退出產業前臺,更多的市場化企業將進入市場,市場將在日益壯大的市場化領先者的引領下前行。
3、在20年間,一些企業也跟隨歷史的變化、發展而沉浮,它們的沉浮鑄就了歷史同時也成為歷史的見證。
比如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中國的世界環境巨頭威立雅,在產業初期一直是國內市場的引領者,也是很多國內企業的師傅。2003年,威立雅獲得上海江橋項目的運營權,開創了跨國公司參與調試和營運的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先河。并在隨后的2007年,以3.6億元的高溢價收購江橋項目40%的股份,助推了外資在國內溢價收購的風潮。后來,隨著大批國內企業崛起和市場環境變化,以威立雅為首的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逐漸失去往日榮光,聲名不彰。對應的是,國內無論從投資運用本身還是相關產業裝備方面的各大名企崛起,其歷史軌跡,就像華為中興從國外的八國聯軍手中搶占走了國內通信市場一般類似。
當然,除了外退內進,國資的大舉進擊也是另一條主線。2000年代初,曾以威立雅為師的金州環境拿下了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燒項目,并將其打造成了行業標桿,也成就了企業在行業的威名。后因遭遇發展困局,金州被迫將高安屯項目轉手給北京控股。2020年,曾經的龍頭企業悄然破產清算,遺憾地消失于歷史的皺褶之中。(相關閱讀:曾經滄海難為水之“校長”蔣超與金州浮沉)
與金州有些同病相連但經歷更為坎坷的是桑德環境,作為曾經的行業巨頭桑德集團的固廢業務板塊,A股上市公司,先是被轉讓約30%的股份給啟迪科服,后來被對方控股。原想抓住環衛等風口,創造新生,最終卻是創始人文一波去職,公司重組,啟迪桑德更名為啟迪環境。2021年,啟迪環境被河南城發環境吸并,啟迪環境的重慶項目也最終歸屬城發環境。一系列的名稱變更和歸屬變化背后,是歷史發展和企業發展的規律無法阻擋。(相關閱讀:歷史轉折中的桑德和文一波)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