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6-15 09:27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對已經進入環境產業的央企及其下屬公司來說,本質上還是兩個問題:一是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有沒有能力匹配資源到這上面來。
這兩個問題對環境產業里那些原生出來的公司也很重要,尤其是民營企業。只不過因為它們沒有豐富的資源,在創業時期,就被迫盡快想明白這兩個問題。央企有資源,想不明白也可以活下來,這是優勢,反過來說就是“詛咒”了。
央企能不能做好,還要看跟環境產業是不是一條心。同為央企,光大能做好,不僅是因為它進入的歷史更久,看光大環境董事會主席、總裁王天義在歷屆固廢戰略論壇上的發言可以知道。
“最難滄海意,遞與路邊花?!币匀说男膽B來比喻央企的話,張充和詞中這句挺貼切的。央企及其高層出身高貴,資源充沛,乍一進入環境產業,難免帶著俯視的眼光與心態。這也難怪,做慣了大事,要放下云帆滄海的雄心壯志,去親近路邊的小花小草,自然會感覺不甘心。
但既然來都來了,如果這幾十家央企能夠真正想明白,真正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和職責,與更多的環境產業主體合作,促成環境產業世界級領先企業的出現,實現:領先的經營規模與行業地位,領先的環境技術與產品能力,領先的品牌影響力與品牌價值,領先的全球產業影響力和話語權,領先的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領先的價值主張與最優管理實踐,那將不枉這轟轟烈烈一場“進入”。即使做不到,也希望至少在帶來這么多的喧囂和憧憬之后,為這行業留下一座紀念碑。
縱觀這么多年來環境產業的發展和變化,除了一個經濟發展、政策變化帶來的“快”之外,另一個關鍵詞也許就是“意外”。到頭來,民營環境公司發現,顛覆自己的不是昔日見面就分外眼紅的競爭對手,而是來自于“意料之外”。央企帶來的“意外”,不知是否會從驚到喜?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