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濤第二季】第十九期!傅濤談產學研不能融合的根源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產學研四段論的慣性,如何適應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到領跑的邏輯轉變,是環境產業在內的眾多行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跟隨聽濤第二季第19期,剖析產學研不能融合的根源,助力看清前進的路標。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四十年,如果加上前面基礎的部分,就是70年。這70年是在不斷學習中進步的,雖然也有一些坎坷,但總體來說走的比較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前面有老師。前30年老師是蘇聯,我們只要照搬蘇聯的東西就行。雖然有一段時間老師不教了,但是基礎打下了。后40年我們是在學習歐美,進步更加快。
其實,作為跟跑者跑起來容易,就像跑馬拉松一樣,你用不著看路,比的就是體力、耐力和堅持。我們現在跑著跑著,跑到一定程度以后,快跑到第一個了,有些新的問題就會產生。在跟跑的時代,每個環節里頭我們都在對標國際。我在清華的時候,有一次(會議討論),大家戲稱我們的文章就是幾段論:現狀是什么樣子的,歐美是什么樣子的,我們跟歐美比有什么什么差距,所以我們要怎么怎么干。這四段論是最基本的,還可以演變成五段十段,但基本大的邏輯是這樣的。這個邏輯目前仍然是很多研究、產業上的主邏輯。
因為我們長期跟跑產生的基礎,我們在各個環節上各自拜師,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模式上,我們都是在師從歐美。這樣的好處是問題導向,見效快、有對標,就像快餐一樣,但也容易產生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毛病。我們沒有原創性的技術,我們只是解決問題。包括現在很多領跑的公司,一旦到了歐美對不了標的時候,就會迷茫,在環境產業里頭也是這樣的。我們目前很少有一個技術名稱是中國人自己命名的,在環境領域很少,我想未來可能會有。因為大部分都是在歐美做過實驗,做過示范,在文獻上在產業里發布的,我們照著他來進行學習。
但是,實際上中國面臨的這些問題已經不是原來的這個體系了,我們有新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又找不到對標。為什么歐美能夠形成這樣的體系?在技術的背后是科學,在科學的背后是世界的認知,是文化,在文化層面上是統一的。科學體系上是連貫的,他們只是外化出來做了個應用。日本當然也在學習歐美的應用,成長很快。以前很多留學的人,或者歐美的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原創技術,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現在我們是從跟跑變成了并跑,現在跟美國在并跑,很多領域面臨卡脖子的問題,在核心的環節、基礎的環節不再向中國提供,中國即將進入并跑時代,甚至在局部上已經超越他們了,進入領跑時代,這時候如果我們沒有縱深的研究,沒有科學、認知體系的突破,我們會迷失方向。真的進入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些方向,這是講的產學研的發展。
我們產學研的融合其實是沒有通的。我們各自的學科,從理科研究是學習歐美的,工科研究也是學習歐美的。為什么有的工科在我們這20年發展特別特別快?因為工科是快速見效的,問題導向的。但是,我們的工科跟理科是快速脫節的,我們的工科、理科、產業之間,產學研之間,目前沒有融通,已經融通的也是形式上的融通。現在我們倒了領跑自己的體系,自己單獨去跑馬拉松,我們必須看路標,這個路標從商業來說是客戶,從科技來說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社會認知。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文化研究、文科理科、工科的真正融合。
對于環境產業而言,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我們其實比別的行業面臨更大的困境。因為環境行業中我們學的更多,幾乎是世界上任何的技術,中國都可以去學習,治理地球是沒有邊界的,現在的低碳更是全球性的話題。世界上最開放的體系可能就是環境體系了,造成我們老師極多,我們幾十萬的科研人員,分別拜了不同的老師來學習相應的技術。另外一方面,我們的企業很多也是照貓畫虎,做了很多方面的嘗試,產業非常分散。環境產業的產學研融合,除了自己的體系沒有建立之外,還有一個很核心的話題是因為政策性驅動,很多東西是非市場性行為,造成了我們國家在科技領域的撥款非常多,好多的立項不是市場行為。我們產學研的本質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
市場為引導對很多行業里是天然存在的,像電動汽車啊手機啊天生就是市場引導的。企業為主導,我們這行業有企業嗎?我們企業很多,也很大,很多企業過千億的,但是都不強,產業化程度很低,我覺得環保產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做得最不好的。除了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雙塔效應。一方面國家撥了大量的錢,光水專項就國家撥款100多億,只是15年期間一個專項,而且它是問題導向的專項,像撒芝麻一樣我們做了很多的題目,有很多的成果,但成果的產業化轉化率相對是比較低的。因為立項的初期,就不是產業主導來牽頭的,不是市場為導向的,而是以我們的環境問題為導向,以高校研究院為主導,這樣的體系不可能實現產學研融合。所以我們出現了一個塔,這個塔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員,但是大部分的成果是不能被產業所利用的。但不能完全怪我們的體制,立項不對。第二個方面是,我們的產業有規模,但是產業不夠大,產業化程度很低,我們產業總量很大,數量和資產規模都到了一定的級別了,可以進入環境領域的幾強之內了。就是說,環境如果有幾強的話,已經有好多環保公司了。但這個幾強,本身是量大,資產的量大,因為中國太大了,這20年,大量的投入到我們的環境基礎設施上。一部分在市場中間,就停留在我們的產業資本之上。產業的大并不意味著產業化程度高,產業化是有自己的標尺的。
什么叫產業化?產業化就是生產的集約化,產品的標準化、連續化。我們大部分走的是項目,加起來大,是很多很多的小項目加起來變成了一個大公司,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所以這個雙塔效應表現為,一方面我們大部分環境問題并不能產生市場效果,他不能市場供給,只能是個社會供給,只能是一個事業性的供給方式,大量的經費并不導向產業,而是導向了工程、項目建設;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產業貌似強大,實際上很弱小,產業化程度很低。這兩個問題造成了我們產學研的問題比別的行業更嚴重。另外,我們沒有環境方面的壁壘,讓我們的精力分散,我們什么技術都涉及,我們是一個天然的世界級的實驗中心,我們科研人員的比重非常大,浪費也很多。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
【聽濤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濤:智慧賦能,讓環境設備產品有人格
【聽濤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濤:標準化是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抓手之一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聽濤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濤:愚公移山,在開放系統中成就大事業
相關視頻
-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2023-03-10 播放:10865
-
【聽濤第二季】第十七期!傅濤:塞翁失馬,格局決定位置2023-03-13 播放:10326
-
【聽濤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濤:愚公移山,在開放系統中成就大事業2023-03-13 播放:10333
-
【聽濤第二季】第十九期!傅濤談產學研不能融合的根源2023-03-13 播放:12430
-
【聽濤第二季】第二十期!傅濤談產學研的主體與產品橋梁2023-03-20 播放:24877
-
【聽濤第二季】第二十一期!傅濤談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低碳戰略2023-03-20 播放:24692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產學研四段論的慣性,如何適應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到領跑的邏輯轉變,是環境產業在內的眾多行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跟隨聽濤第二季第19期,剖析產學研不能融合的根源,助力看清前進的路標。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四十年,如果加上前面基礎的部分,就是70年。這70年是在不斷學習中進步的,雖然也有一些坎坷,但總體來說走的比較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前面有老師。前30年老師是蘇聯,我們只要照搬蘇聯的東西就行。雖然有一段時間老師不教了,但是基礎打下了。后40年我們是在學習歐美,進步更加快。
其實,作為跟跑者跑起來容易,就像跑馬拉松一樣,你用不著看路,比的就是體力、耐力和堅持。我們現在跑著跑著,跑到一定程度以后,快跑到第一個了,有些新的問題就會產生。在跟跑的時代,每個環節里頭我們都在對標國際。我在清華的時候,有一次(會議討論),大家戲稱我們的文章就是幾段論:現狀是什么樣子的,歐美是什么樣子的,我們跟歐美比有什么什么差距,所以我們要怎么怎么干。這四段論是最基本的,還可以演變成五段十段,但基本大的邏輯是這樣的。這個邏輯目前仍然是很多研究、產業上的主邏輯。
因為我們長期跟跑產生的基礎,我們在各個環節上各自拜師,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模式上,我們都是在師從歐美。這樣的好處是問題導向,見效快、有對標,就像快餐一樣,但也容易產生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毛病。我們沒有原創性的技術,我們只是解決問題。包括現在很多領跑的公司,一旦到了歐美對不了標的時候,就會迷茫,在環境產業里頭也是這樣的。我們目前很少有一個技術名稱是中國人自己命名的,在環境領域很少,我想未來可能會有。因為大部分都是在歐美做過實驗,做過示范,在文獻上在產業里發布的,我們照著他來進行學習。
但是,實際上中國面臨的這些問題已經不是原來的這個體系了,我們有新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又找不到對標。為什么歐美能夠形成這樣的體系?在技術的背后是科學,在科學的背后是世界的認知,是文化,在文化層面上是統一的。科學體系上是連貫的,他們只是外化出來做了個應用。日本當然也在學習歐美的應用,成長很快。以前很多留學的人,或者歐美的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原創技術,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現在我們是從跟跑變成了并跑,現在跟美國在并跑,很多領域面臨卡脖子的問題,在核心的環節、基礎的環節不再向中國提供,中國即將進入并跑時代,甚至在局部上已經超越他們了,進入領跑時代,這時候如果我們沒有縱深的研究,沒有科學、認知體系的突破,我們會迷失方向。真的進入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些方向,這是講的產學研的發展。
我們產學研的融合其實是沒有通的。我們各自的學科,從理科研究是學習歐美的,工科研究也是學習歐美的。為什么有的工科在我們這20年發展特別特別快?因為工科是快速見效的,問題導向的。但是,我們的工科跟理科是快速脫節的,我們的工科、理科、產業之間,產學研之間,目前沒有融通,已經融通的也是形式上的融通。現在我們倒了領跑自己的體系,自己單獨去跑馬拉松,我們必須看路標,這個路標從商業來說是客戶,從科技來說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社會認知。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文化研究、文科理科、工科的真正融合。
對于環境產業而言,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我們其實比別的行業面臨更大的困境。因為環境行業中我們學的更多,幾乎是世界上任何的技術,中國都可以去學習,治理地球是沒有邊界的,現在的低碳更是全球性的話題。世界上最開放的體系可能就是環境體系了,造成我們老師極多,我們幾十萬的科研人員,分別拜了不同的老師來學習相應的技術。另外一方面,我們的企業很多也是照貓畫虎,做了很多方面的嘗試,產業非常分散。環境產業的產學研融合,除了自己的體系沒有建立之外,還有一個很核心的話題是因為政策性驅動,很多東西是非市場性行為,造成了我們國家在科技領域的撥款非常多,好多的立項不是市場行為。我們產學研的本質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
市場為引導對很多行業里是天然存在的,像電動汽車啊手機啊天生就是市場引導的。企業為主導,我們這行業有企業嗎?我們企業很多,也很大,很多企業過千億的,但是都不強,產業化程度很低,我覺得環保產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做得最不好的。除了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雙塔效應。一方面國家撥了大量的錢,光水專項就國家撥款100多億,只是15年期間一個專項,而且它是問題導向的專項,像撒芝麻一樣我們做了很多的題目,有很多的成果,但成果的產業化轉化率相對是比較低的。因為立項的初期,就不是產業主導來牽頭的,不是市場為導向的,而是以我們的環境問題為導向,以高校研究院為主導,這樣的體系不可能實現產學研融合。所以我們出現了一個塔,這個塔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員,但是大部分的成果是不能被產業所利用的。但不能完全怪我們的體制,立項不對。第二個方面是,我們的產業有規模,但是產業不夠大,產業化程度很低,我們產業總量很大,數量和資產規模都到了一定的級別了,可以進入環境領域的幾強之內了。就是說,環境如果有幾強的話,已經有好多環保公司了。但這個幾強,本身是量大,資產的量大,因為中國太大了,這20年,大量的投入到我們的環境基礎設施上。一部分在市場中間,就停留在我們的產業資本之上。產業的大并不意味著產業化程度高,產業化是有自己的標尺的。
什么叫產業化?產業化就是生產的集約化,產品的標準化、連續化。我們大部分走的是項目,加起來大,是很多很多的小項目加起來變成了一個大公司,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所以這個雙塔效應表現為,一方面我們大部分環境問題并不能產生市場效果,他不能市場供給,只能是個社會供給,只能是一個事業性的供給方式,大量的經費并不導向產業,而是導向了工程、項目建設;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產業貌似強大,實際上很弱小,產業化程度很低。這兩個問題造成了我們產學研的問題比別的行業更嚴重。另外,我們沒有環境方面的壁壘,讓我們的精力分散,我們什么技術都涉及,我們是一個天然的世界級的實驗中心,我們科研人員的比重非常大,浪費也很多。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
【聽濤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濤:智慧賦能,讓環境設備產品有人格
【聽濤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濤:標準化是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抓手之一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聽濤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濤:愚公移山,在開放系統中成就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