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濤第二季】第十七期!傅濤:塞翁失馬,格局決定位置
塞翁失馬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件事情的禍福都是在轉化之中的,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不同,都會影響我們的立場。環境產業是最能理解兩山經濟、兩山理論、生態文明的一個產業形態。跟隨聽濤第二季第17期,以塞翁失馬的格局看環境產業的發展。
社會中存在了很多對立統一,對立很多,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經濟發展了四十年,這四十年是突飛猛進的發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矛盾一直存在著。我們早期是把綠水青山給挖掉變成金山銀山,后來我們過度強調還原綠水青山,花很多的錢去做綠水青山的還原。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提出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稱為叫兩山理論。我們成立了兩山理論研究中心和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來專門研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怎么落地。這種對立統一在我們的《兩山經濟》里有專門的論述,但對立統一不是我們提出的,自然辯證法里都在強調對立統一。實際上只要我們站的時間更長,站的空間更大,我們就能找到很多統一的邏輯關系。
中國西漢有一本古書叫《淮南子》,里面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生活在邊境中的老翁所以叫塞翁,他的禍福轉化的故事,講到禍福相依的故事。早期他丟了一匹好馬,當然是禍事,很多人替他難過,他說焉知而非福也。因為這匹馬跑到邊境的對面去了,過了幾天,帶回了3匹野馬,這3匹野馬比他那匹馬還棒,很多人很羨慕他,來祝賀他,他說焉知而非禍也。過了幾天,為了馴服那幾匹野馬,他的兒子從野馬上摔下來把腿摔斷了,他說焉知而非福也。沒過多久,戰爭征兵,村里的健壯的男性都被征去當兵了,他的兒子因為腿斷了,幸免于兵禍,沒有死,保全了性命。
你看短短的這幾個故事里頭,講到了4次的禍福轉化。從這個寓言故事里能看到,每一件事情的禍福都是在轉化之中的。不同的時間看,這件事情的好和壞是有區別的;在不同的時點上看,都是有區別的。如果把它畫成曲線,是一個波狀的。很多的矛盾告訴我們一些啟發,第一,當你站得足夠寬、足夠遠的時候,你就會看的很淡,因為禍福始終是在轉化的,很多矛盾的東西會形成統一。如果你看一百年以上,就會完全不為禍福所左右;如果你看到一千年,你就會看懂人類歷史;你看到一萬年,就能看懂生態文明,因為人類在生態文明面前是弱小的。人類現在紅火了幾百年,但是再過幾百年說不定核戰爭以后人又沒了,禍源又起來了,這個禍福是在轉變的。我們作為一個人,如果只看當下,那你就變得太短視了,好多事情的判斷會顯得沒有高度,但有的人覺得這是活得真真切切的。你看得太遠,你就會出家了,你就覺得什么都沒有真正判斷的意義了。
這個故事講到的就是很多事情的禍福是決定于你的視野和尺度的,這說的是個時間的尺度。第二個對我們的啟發就是你看一件事情你往上看,你就總看到幸福的一點,因為無論多么爛的事情,下面它會轉好。如果你的眼光所有都是往上看的,你就是個樂觀的人,你看到他得到馬的時候,你看到他免于兵禍的時候;如果你往下看,你就會看到他失馬的時候,你看到他摔斷腿的時候。一個樂觀的人是往上看的,一個悲觀的人總是往下看的。實際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轉變之中。我們從這個故事中能看到好多的事情,在空間和時間的尺度是有區別的。空間的尺度很容易理解,比如新安江的治理,我們曾去新安江做過考察,新安江這條河跨過兩省有三個名字,上游叫新安江,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錢塘江。這一條江有三個名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角度不一樣。杭州很發達,黃山在上游,如果黃山也要按杭州一樣去發展,污染新安江;如果黃山不發展,對黃山來說就是虧的,但對杭州是賺的。我們如果從整個江的領域來考核,它的尺度會不同,從黃山的角度去考核是不同的,從浙江的角度去考核也是不同的。我講這個例子是說,同樣一件事情你看的是一個點、一個面,還是一個立體,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我講這個話題想說明兩個意思,第一,同樣的事情,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不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很多事情的判斷,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們怎么去取舍,決定一個企業的尺度,企業家的尺度要比一般的人要高。有的人是小時工,就是干一小時拿一小時的錢,他必須要直接的經濟效益,要不然他沒有下一個生活的動力。有的人是按天計費的,據說有的藍領工人上一天班,晚上就得拿錢,然后就去吃了花沒了。有的人是按周計費的,有的白領工人是按月計費的,有的是按照年計費的,管理層是按年計費拿年薪的,有一部分年薪在年底,他會有更長遠的眼光。企業家是按照5年到10年計費的,我們要投資一個企業,前兩三年是虧的,第一年肯定虧,因為剛剛開辦嘛!做BOT也是一樣,一個項目按30年計費。但一個政治家,我們可能按30年計費,中國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美國的政治家只能按4年,他沒辦法,他的體制決定了他只能考慮4年。所以我們說美國政治家的眼光不如中國的政治家眼光長。我們的執政是連續的,我們可以考慮的更長。
時間的尺度會決定我們的立場,空間的尺度同樣會決定我們的立場。我們現實中有很多的矛盾,比如說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矛盾,這個矛盾長期困擾著我們的經濟。我們先毀掉綠水青山發展了經濟,后來我們不惜成本花錢拆了金山銀山去還原綠水青山。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談到了這兩件事情本身是統一的。為什么他能提出這樣的理念,因為他的眼光夠長、格局夠大,他站在整個的歷史長河的立場上去,確實是統一的。如果站在一個更大的地球范圍之內,站在全中國的范圍之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統一性是可以做到的。
今天我們從塞翁失馬看到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不同的結論。從商業上來講,企業家的格局決定我們企業的立場和企業的發展。這個格局包括了時間的格局和空間的格局。我們是考慮一個人、一個家、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城市?我覺得所有的人都應該考慮比你自身更高的一個層次,才能夠真正理解你的上級,理解我們所處在的這個社會。環保產業本身就是一個必須要考慮大局的行業,因為我們本身是一個通過利他才利己而產生的行業,不像別的行業直接賣的就是價值。我們需要先把污染物治理了,沒有直接產生價值,然后我們再琢磨下面產生的價值。我們早期就像小時工一樣,先把點上治理了,后來我們開始考慮把河治理了,再后來我們考慮把整個城市治理了。現在我們考慮的是,治理完以后,不能僅僅產生甲方的成本,我們還要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種更大的價值是隨著我們產業的精神的升華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這個產業注定是最能理解兩山經濟,理解兩山理論,理解循環經濟,理解生態文明的一個產業形態。環境產業的企業家們是最有長遠眼光的,希望這種長遠眼光能在未來的體系中間得到經濟性的體現。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
【聽濤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濤:智慧賦能,讓環境設備產品有人格
【聽濤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濤:標準化是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抓手之一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相關視頻
-
【聽濤第二季】第十四期!傅濤:讓高標準的產品獲得客戶價值2023-03-06 播放:10167
-
【聽濤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濤:標準化是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抓手之一2023-03-06 播放:10575
-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2023-03-10 播放:10868
-
【聽濤第二季】第十七期!傅濤:塞翁失馬,格局決定位置2023-03-13 播放:10329
-
【聽濤第二季】第十八期!傅濤:愚公移山,在開放系統中成就大事業2023-03-13 播放:10336
-
【聽濤第二季】第十九期!傅濤談產學研不能融合的根源2023-03-13 播放:12431
塞翁失馬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件事情的禍福都是在轉化之中的,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不同,都會影響我們的立場。環境產業是最能理解兩山經濟、兩山理論、生態文明的一個產業形態。跟隨聽濤第二季第17期,以塞翁失馬的格局看環境產業的發展。
社會中存在了很多對立統一,對立很多,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經濟發展了四十年,這四十年是突飛猛進的發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矛盾一直存在著。我們早期是把綠水青山給挖掉變成金山銀山,后來我們過度強調還原綠水青山,花很多的錢去做綠水青山的還原。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提出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稱為叫兩山理論。我們成立了兩山理論研究中心和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來專門研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怎么落地。這種對立統一在我們的《兩山經濟》里有專門的論述,但對立統一不是我們提出的,自然辯證法里都在強調對立統一。實際上只要我們站的時間更長,站的空間更大,我們就能找到很多統一的邏輯關系。
中國西漢有一本古書叫《淮南子》,里面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生活在邊境中的老翁所以叫塞翁,他的禍福轉化的故事,講到禍福相依的故事。早期他丟了一匹好馬,當然是禍事,很多人替他難過,他說焉知而非福也。因為這匹馬跑到邊境的對面去了,過了幾天,帶回了3匹野馬,這3匹野馬比他那匹馬還棒,很多人很羨慕他,來祝賀他,他說焉知而非禍也。過了幾天,為了馴服那幾匹野馬,他的兒子從野馬上摔下來把腿摔斷了,他說焉知而非福也。沒過多久,戰爭征兵,村里的健壯的男性都被征去當兵了,他的兒子因為腿斷了,幸免于兵禍,沒有死,保全了性命。
你看短短的這幾個故事里頭,講到了4次的禍福轉化。從這個寓言故事里能看到,每一件事情的禍福都是在轉化之中的。不同的時間看,這件事情的好和壞是有區別的;在不同的時點上看,都是有區別的。如果把它畫成曲線,是一個波狀的。很多的矛盾告訴我們一些啟發,第一,當你站得足夠寬、足夠遠的時候,你就會看的很淡,因為禍福始終是在轉化的,很多矛盾的東西會形成統一。如果你看一百年以上,就會完全不為禍福所左右;如果你看到一千年,你就會看懂人類歷史;你看到一萬年,就能看懂生態文明,因為人類在生態文明面前是弱小的。人類現在紅火了幾百年,但是再過幾百年說不定核戰爭以后人又沒了,禍源又起來了,這個禍福是在轉變的。我們作為一個人,如果只看當下,那你就變得太短視了,好多事情的判斷會顯得沒有高度,但有的人覺得這是活得真真切切的。你看得太遠,你就會出家了,你就覺得什么都沒有真正判斷的意義了。
這個故事講到的就是很多事情的禍福是決定于你的視野和尺度的,這說的是個時間的尺度。第二個對我們的啟發就是你看一件事情你往上看,你就總看到幸福的一點,因為無論多么爛的事情,下面它會轉好。如果你的眼光所有都是往上看的,你就是個樂觀的人,你看到他得到馬的時候,你看到他免于兵禍的時候;如果你往下看,你就會看到他失馬的時候,你看到他摔斷腿的時候。一個樂觀的人是往上看的,一個悲觀的人總是往下看的。實際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轉變之中。我們從這個故事中能看到好多的事情,在空間和時間的尺度是有區別的。空間的尺度很容易理解,比如新安江的治理,我們曾去新安江做過考察,新安江這條河跨過兩省有三個名字,上游叫新安江,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錢塘江。這一條江有三個名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角度不一樣。杭州很發達,黃山在上游,如果黃山也要按杭州一樣去發展,污染新安江;如果黃山不發展,對黃山來說就是虧的,但對杭州是賺的。我們如果從整個江的領域來考核,它的尺度會不同,從黃山的角度去考核是不同的,從浙江的角度去考核也是不同的。我講這個例子是說,同樣一件事情你看的是一個點、一個面,還是一個立體,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我講這個話題想說明兩個意思,第一,同樣的事情,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不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很多事情的判斷,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們怎么去取舍,決定一個企業的尺度,企業家的尺度要比一般的人要高。有的人是小時工,就是干一小時拿一小時的錢,他必須要直接的經濟效益,要不然他沒有下一個生活的動力。有的人是按天計費的,據說有的藍領工人上一天班,晚上就得拿錢,然后就去吃了花沒了。有的人是按周計費的,有的白領工人是按月計費的,有的是按照年計費的,管理層是按年計費拿年薪的,有一部分年薪在年底,他會有更長遠的眼光。企業家是按照5年到10年計費的,我們要投資一個企業,前兩三年是虧的,第一年肯定虧,因為剛剛開辦嘛!做BOT也是一樣,一個項目按30年計費。但一個政治家,我們可能按30年計費,中國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美國的政治家只能按4年,他沒辦法,他的體制決定了他只能考慮4年。所以我們說美國政治家的眼光不如中國的政治家眼光長。我們的執政是連續的,我們可以考慮的更長。
時間的尺度會決定我們的立場,空間的尺度同樣會決定我們的立場。我們現實中有很多的矛盾,比如說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矛盾,這個矛盾長期困擾著我們的經濟。我們先毀掉綠水青山發展了經濟,后來我們不惜成本花錢拆了金山銀山去還原綠水青山。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談到了這兩件事情本身是統一的。為什么他能提出這樣的理念,因為他的眼光夠長、格局夠大,他站在整個的歷史長河的立場上去,確實是統一的。如果站在一個更大的地球范圍之內,站在全中國的范圍之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統一性是可以做到的。
今天我們從塞翁失馬看到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不同的結論。從商業上來講,企業家的格局決定我們企業的立場和企業的發展。這個格局包括了時間的格局和空間的格局。我們是考慮一個人、一個家、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城市?我覺得所有的人都應該考慮比你自身更高的一個層次,才能夠真正理解你的上級,理解我們所處在的這個社會。環保產業本身就是一個必須要考慮大局的行業,因為我們本身是一個通過利他才利己而產生的行業,不像別的行業直接賣的就是價值。我們需要先把污染物治理了,沒有直接產生價值,然后我們再琢磨下面產生的價值。我們早期就像小時工一樣,先把點上治理了,后來我們開始考慮把河治理了,再后來我們考慮把整個城市治理了。現在我們考慮的是,治理完以后,不能僅僅產生甲方的成本,我們還要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種更大的價值是隨著我們產業的精神的升華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這個產業注定是最能理解兩山經濟,理解兩山理論,理解循環經濟,理解生態文明的一個產業形態。環境產業的企業家們是最有長遠眼光的,希望這種長遠眼光能在未來的體系中間得到經濟性的體現。
01欄目: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聽濤》第二季
從解讀宏觀政策到認識環境產業的本質,以視頻分享的形式,梳理產業脈絡,探尋產業的邏輯,尋找產業的方向,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02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03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2月3日起首播,每期平均時長10分鐘左右;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多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多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往期《聽濤》第二季文章相關鏈接:
【聽濤第二季】首期開播!傅濤講“從本質出發,重新認識環境產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聽濤第二季】第六期!傅濤:環保企業如何走出成本中心?產業的雙百跨越
【聽濤第二季】第七期!傅濤:環境產業從成本中心走向價值中心的升級路徑
【聽濤第二季】第九期!傅濤:技術企業如何從工程服務邁入產品服務
【聽濤第二季】第十一期!傅濤:智慧賦能,讓環境設備產品有人格
【聽濤第二季】第十五期!傅濤:標準化是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抓手之一
【聽濤第二季】第十六期!傅濤解讀環境產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