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業民營化的第三次浪潮
論文類型 | 政策與市場 | 發表日期 | 2003-05-01 |
來源 | 中國水網 | ||
作者 | 高中 | ||
關鍵詞 | 公用事業 | ||
摘要 | ——企業經理人及職工參股簡議 高中 (一)英國的經驗 公用事業民營化的興起至今已十余年了,這一浪潮是源自海外的,英國為首作俑者,從郵政到鐵路,從電信到燃氣,從電力到自來水,完全徹底地民營化,甚至監獄管理也出現了私人企業。典型的民營化在水,電,燃氣行業,政府售出股份,內部職工允許持 ... |
——企業經理人及職工參股簡議
高中
(一)英國的經驗
公用事業民營化的興起至今已十余年了,這一浪潮是源自海外的,英國為首作俑者,從郵政到鐵路,從電信到燃氣,從電力到自來水,完全徹底地民營化,甚至監獄管理也出現了私人企業。典型的民營化在水,電,燃氣行業,政府售出股份,內部職工允許持股,大部分股票向社會發售。由于股民購買踴躍,結果不得不抽簽式地配售。一度曾達到即使是幸運的投資人亦只能得到擬購買的10%的股票。投資原始股票者,在上市之初,即得到至少10%的溢價。
如持股一段時間,漲若干倍者有之。我當時正在英國,記得銀行門口排起了長龍,人人奔走相告:莫錯良機。投資人被要求按申請的投資額將錢全部放到指定的賬戶上,得到配售額通知后才退回余款。當時即使借頭寸投資亦不失為賺錢良機。民營化的結果,政府嘗到了甜頭,因為原本補貼的企業轉虧為盈,資產變現,溢價售出,稅收大增,股市被注入了興奮劑,消費者得到了服務改善的實惠。
外界不大知道的是公用事業企業中的經理層及職工亦是明顯的受惠者。英國的私有化進程中造就了一批公用事業經理層及職工的百萬富翁。
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民間資本甚殷,英國國民對投資習以為常。政府為鼓勵長期投資,以稅務為杠桿,調節人們的投資行為。 投資滿5年則免去股票溢價售出的所得稅,以此鼓勵了長期投資者,限制了短期的投機行為。
英國的公用事業民營化的第一次浪潮是民營化。開始,英國政府明確規定外資不得趁機進入,這是為了防止外國跨國集團一舉取而代之,建立壟斷地位。而與英國相反,中國的第一次浪潮是外資,第二次浪潮才是民營化。
(二)外商投資,中國民營化的第一次浪潮
中國與英國國情不同,一部分人剛剛富起來。盡管民間資本在儲蓄中即達10萬億元之多,無奈進入股市者尚為少數。不夠成熟的股市,規避風險的股民,使得中國公用事業民營化的第一次浪潮是外資。由于A股市場還沒有對外開放,外商進入的主要形式是特許權經營,中外合資及外商獨資。目前,電力企業有幾個大的,若干個小的,燃氣集中在沿海省市,水行業則最為集中。
外商在華,挑肥揀瘦,選大城市,選風景區,選經濟發達地區。這也情有所原,因為外商對地方情況畢竟難于了解透徹。上述選擇是他們的避險行為。
大體上,在華投資,僅水行業亦有300余家。
外商投資,作為第一次浪潮,進軍中國公用事業,事出有因,決非偶然。
世界百強中的跨國集團不是單槍匹馬,闖蕩江湖。任何一項大的投資都有3-5年的準備期。也只有看重在華長遠利益的跨國集團才花的起前期磨合的項目開發成本。與之配套的大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行、咨詢公司、公關公司、開發商隨之而至。市場報告、政策分析、融資方案、法律條文等等不一而足。一般說來,外商參與BOT項目投標,無論輸贏,其運作總成本至少在1-2百萬美元。而在華開辦代表處的年度開支亦要在人民幣500萬-1000萬元以上。
中國改革開放對外商提供了顯而易見的優惠政策、傾斜政策、免稅政策等等。而上述優勢,中國的民間資本都不具備。由此看來,中國公用事業民營化的開路先鋒則非外商莫屬。
外商的重視法律條文、規范經營管理、引進先進設備、減少冗員、降低成本等舉措對中國公用事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外商的參與使得公用事業行業中的小部分人受益,體現在工資及獎金的增長,出國機會的增加。代價是相當一部分人的下崗。經理層及職工沒有被允許參股。好處中大頭歸于資本的持有者——外國人。
外資、外債均是政府嚴格控制,逐級審批的。外事無小事。這種控制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商投資。畢竟,外商投資只能占中國龐大的公用事業資金需求的滄海一粟。
(三)民間資本-中國民營化的第二次浪潮
民間資本的膽子又小又大。盡管銀行的存款利息幾乎低到無利可圖了,老百姓的錢仍然忠心耿耿地存于其中。BOT的時間太長,成本太高,程序太復雜。很多城市想到了民間資本。中國老百姓始終相信政府,相信銀行。一輩子攢錢并不容易,只能放到風險小的可靠的投資項目上。公用事業最符合老百姓的這一需求:穩定的現金流,看得見的效益,千家萬戶不可缺少的服務……
民間資本是散在的。目前民間資本對公用事業的參與主要是下列形式:
1.股市集資:A股市場上含水企業,電力企業,公用事業股已不在少數。燃氣企業更有在香港上市者。與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上的公用事業股大相徑庭的是:外國公用事業股在大市不好時,往往逆市走強,一枝獨秀,成為風險避風港。因為其堅持主業經營,平時無大起伏,風浪之際平穩。中國的公用事業股,特別是含水之股,似乎是中國水界之鏡,主業平平,副業繁多,常給人喧賓奪主之感。
2.企業集團,私營企業,無論前身經營何項,返樸歸真,看到公用事業前景,轉投水,電,燃氣。中國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由于民營企業的靈活性及官商紅頂商人的免于被欺負。往往以模糊面目出現,既便于操作,亦不囿于體制局限。此處將其暫且歸于民營資本一類。
3.債券融資,發展的時代,百廢俱興,各地政府囊中羞澀,財政捉襟見肘。企業目前很難直接發行債券,一些聰明的政府官員開始直接或間接地向老百姓融資。江南幾市,通過政府直接掌握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管理公司發行債券。利用民間資本興辦公用事業。然而,如果不改變“官督官辦”,只用民資,沒有民營,則前景堪憂。所幸的是,諸市皆已重視改制。
(四)經理層及職工參股是民營化的催化劑
在外商投資及民間資本介入中國民營事業的進程中,如何發揮公用事業企業中經理階層及職工的積極性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為什么要經理層及職工參股,原因有三:
一, 為了留住人才,保持專業隊伍的穩定。
公用事業不象經營電影院或者是商店,一定要保持其隊伍的相對穩定。公用事業的特點是管理及經營者的經驗曲線至關重要。國內水行業大小經理估算三萬余人。多年來,由于行業的穩定性,沉淀了大批人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三年來,很多經理參加了碩士管理學習。一些人開始轉入其他行業。在市場化的今天,除了事業心,歸屬感;人才的流動與薪酬、利益是密切相關的。經理層及員工持股,可以使員工有強烈的歸屬感,有利于留住人才。
二, 有利于提高企業效率
政府壟斷下的公用事業企業的通病是效率低下。冗員繁多,重復建設,主業虧損,成本高,效益差。因為當的是官差。改制,外商投資會通過經營管理的改進有很大提高,但從根本上調動積極性,應從參股入手。美國的很多大型私人企業實行員工持股,工資總額的一部分作為購買股票回流企業,減少了現金開支。企業員工開源節流,勤儉持家,效益不言自明。工程技術人員如果有了經濟頭腦,企業效益當然會改善。
三, 有利于減少民營化的阻力,增加推動力
不是任何一家公用事業企業都可以吸引資本進入的。只有具有潛力的企業才能得到資本的青睞。英國電力公司的股票所以能溢價售出,在于上市之前已經向市場證明了其改制后的潛力。由于員工得知參股的前景與切身利益。其上市之前的煥然一新的面貌與員工努力不可分割。
由于公用事業民營化,企業的經理層往往代表政府參加談判,或至少是參與者。允許其參股,其利益的公開體現應當優于暗箱操作,其結果應當更傾向于政府,企業,投資者與消費者利益的平衡點。如果說民間資本的參與是民營化的外因,經理層及職工參股則是內因。
(五)經理層及員工參股的不同意見及注意事項
這里講的參股并不是MBO-經理層收購,因為中國的職業經理富人階層在公用事業領域尚未形成。原始資本的積累有待時日。鑒于中國國情,恐怕漸進地從股份期權,到持股,再收購則更易于被接受。
反對者將包括外商企業。他們不歡迎股份分散,希望股東少,大權獨攬,期權的阻力會小。
反對者還將包括一部分消費者,反對企業人近水樓臺,擔心將大眾的好處歸于少數內部人。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多年形成的市場,多年政府的投資與補貼,多年的積累,其好處應屬于社會及納稅人,而不僅僅是內部人。
到目前為止,國家出臺了一項有關管理者持股方面的法律法規,然而,目前大部分國企管理者還都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指派,并非市場競爭的結果,這樣的管理者如何可以獲得不同于普通職工及外部人的超比例財富還有待界定
企業改制應該是一個透明的、充分市場化的操作過程,完全由企業及所在地政府自發完成的產權改革,其公正性值得懷疑。
民營和集體企業相對較容易成功,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這兩類企業實施改制不需要經過政府的層層審批。對后者而言,只要當地政府比較支持,問題就不大。
對國有企業而言,歷史包袱較重,婆婆甚多,牽扯面廣,難度自然大。
在增量上做文章比在存量上做文章得到支持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在企業內部外部同時搞股權多元化比單純在企業內部搞管理層收購容易得多。
一旦允許內部持股,如何保證公平與效率,政府如何監督,資產如何評估,冗員去向何處?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肯定中國水行業現有經理及職工多年獻身,默默無聞工作的業績,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為形成中國自己的大型水務集團而準備,這一問題值得我們面對和研究。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