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初,國際上就出現了“19世紀爭煤,20世紀爭油,21世紀爭水”的論斷,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水環境的日益惡化,當人類跨入又一個新千年時,淡水危機果然“如約而至”。海洋面積為地球總面積的71%,蘊含的水量占地球總水量的97%,如此巨大的藍色寶庫自然成為人類最為寶貴的新水源。
需求帶動市場。水資源日益短缺,沿海項目對工業淡水的需求卻不斷增大,加上近年來城市自來水價格的節節攀升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自來水價和淡化水價的差距,向海洋要水不可避免的被提上日程。中國水網密切關注海淡產業的發展,幾年前尚趨于沉寂的海水淡化市場正呈現出逐漸升溫的趨勢,北控水務在曹妃甸打造海水淡化產業化基地,中環水務聯手IDE展開技術合作,東麗藍星攜手開發反滲透膜項目。天津、山東、浙江、遼寧等沿海省份更是全面啟動海淡計劃,一時間,藍色經濟呼之欲出。
市場有待扶持。如果沒有相關扶持政策的出臺,那市場的繁榮之景恐怕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國家扶持力度、財政支持直接影響企業的投資熱情和盈利模式的探索。2005年,發改委聯合國家海洋局及財政部共同發布了《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帶來海淡市場發展的一個小高潮。據悉《海水淡化“十二五”規劃》及系列鼓勵政策有望今年下半年出臺,該規劃是否能為尚未規范的市場提供政策上的保障還有待時間檢驗。中國水網了解到,由于起步較晚,目前的海淡工程大多處于摸索階段,淡水大多作為工業用水的補充水源,受管網等制約很難進入市政體系,需要水利、衛生、稅務等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并網發展的緩慢無疑對市場的發展帶來影響。國家對海淡企業在投資、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扶持政策也將直接影響市場的進一步開拓。
技術支撐產業。目前,海水淡化的技術主要包括膜法和熱法兩種,在不同地域環境下兩者各有優勢。中國水網了解到,著名海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曾表示,選擇哪一種技術工藝,取決于生產企業對水質的不同要求。膜法以滲透過濾為基本原理,分超濾、微濾、反滲透等,熱法以加熱冷卻即蒸餾為基本原理,分多級閃蒸、低溫多效等。如果只是用于解決生活飲用水,那么選擇膜法可能更經濟些;如果需要高品質的鍋爐給水,選擇熱法好些,但是熱法能耗大,采取水電聯營是降低成本最經濟可行的方式。其次,選擇哪一種工藝,還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地理環境、水源情況。比如渤海灣氣溫低、污染重,而膜的應用條件比較嚴格,因此用熱法好些;南方沿海地區受氣溫、水質影響小一些,所以用膜法好些。
4月份起,中國水網開展海水淡化專題調研活動,對目前我國海淡市場的現狀、海淡技術的發展及政策標準的情況作綜合調查,力圖展現我國海淡產業的整體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我國的海淡產業在膜材料、設備等方面嚴重依賴進口,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對產業的長遠發展帶來影響,如何掌握核心技術,推動市場健康發展也是目前我國海淡市場發展的一大難題。
新的政策機遇,新的技術挑戰,2011年6月24-25日,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土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聯合主辦的“2011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戴海平、陶氏化學(中國)有限公司亞太區應用研發部負責人趙敏佳、元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屹立等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我國海水淡化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分析膜法工業污水回用案例,研究海水淡化新技術,積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力量。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