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華網、央視報道、中新網等,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央文件首次對水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水利部部長陳雷說,這是第一次在我們黨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公共財政如何確保水利投入?一號文件提出,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2010年我國水利投資是2000億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億元,未來10年的水利投資將達到4萬億元。
一號文件還提出,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
劃定三條紅線
出了“水問題”問責“一把手”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為實現上述目標,文件劃定“三條紅線”,一是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二是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三是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一號文件還明確,縣級以上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
推進水價改革
減輕低收入群體負擔
文件還指出要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階梯式水價制度。對于水價改革會不會增加低收入群體負擔,專家認為階梯水價比較科學,具體實施時要考慮低收入群體的承受力。水價改革涉及千家萬戶,需要審慎穩妥地推進。據新華社電
另外,文件提出,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
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決定說,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現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做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
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目標任務: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
————基本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二要堅持統籌兼顧。三要堅持人水和諧。四要堅持政府主導。五要堅持改革創新。
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
——大興農田水利建設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
——抓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
——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
——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
——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
——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
——合理開發水能資源
——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
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
——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
——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
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
——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
——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
——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
——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積極推進水價改革
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
——推進依法治水
——加強水利隊伍建設
——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
編輯:何壽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