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00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央視記者惠志軍
惠志軍是中央電視臺主任編輯,資深環保記者。他長期從事環境新聞報道工作,用電視鏡頭記錄了中國環保事業的發展進程。多年來,惠志軍參加了許多重大環保宣傳報道活動,曾沿長江、黃河、淮河、太湖、滇池等流域及萬里海疆進行過全程采訪,走遍了全國各省區和直轄市(包括港澳臺),還遠赴歐美和日本拍攝環保電視片,采編播出環境新聞達1500多篇。個人曾獲過地球獎、中華環境獎、中國保護臭氧層貢獻獎和中國環境記者榮譽獎等多項榮譽。是我國獲環境保護大獎最多的新聞媒體工作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對綠色環保:“過去是一見鐘情,現在是難舍難分,將來是從一而終”。
近日,記者專訪了剛剛獲得200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大獎的惠志軍。
——記者:惠老師,首先祝賀您榮獲200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從2005年首屆“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啟動以來,您多次入圍候選人,今年終于獲此殊榮,對此您有何感想?
——惠:其實對我來說,獲獎不僅是一種榮譽,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鞭策。與許許多多衛環保事業辛勤工作的同志相比,我所做的實在太普通平常了。我要再接再厲,繼續為環保事業盡心盡力。
——記者:很多人都說您是“獲獎專業戶”,您現已成為我國獲環境保護大獎最多的新聞媒體工作者了!
——惠:實在不敢當!每當看到這些獎杯,它都會激發我的使命感,激勵自己為環保事業努力盡一個新聞媒體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記者:從2009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情況來看,突顯了“綠色低碳、生態文明”的時代精神。請談談您在這一年度的主要報道工作都有哪些亮點?
——惠: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問題,聯合國將2009年確定為“氣候變化年”,并在哥本哈根召開了氣候大會,推進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變暖。作為新聞記者,我幾年前就開始關注氣候變化了,2009年對我的報道工作來說也是一個“氣候年”。為宣傳我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所采取的戰略行動和取得的進展成就,提高社會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我圍繞氣候變化采制了一系列電視節目,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大亮點:
其一,首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應對氣候變化的系列報道。
2009年“六五”世界環境日,我策劃、編導和制作的10集系列報道《中國應對全球變暖》在央視國際頻道(CCTV-4)播出,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在節目籌劃采制的幾個月中,我帶領攝制組在北京、四川、甘肅、河北、山東、上海等地進行了大量采訪拍攝,從國家領導人到平民百姓,包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社團、國際組織和社會公眾等,采訪了20多家單位部門共30多人。節目播出后受到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科技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署、美國環保協會等單位組織及各界觀眾的廣泛好評。
其二,為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策劃制作了一部電視宣傳片。
2009年聯合國氣候大會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為向國際社會宣傳展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所取得的進展和成就,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策劃攝制了一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電視專題宣傳片,由中國政府代表團帶到大會播放并贈送各國與會者,為中國對外宣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其三,在上海世博會倒計時一周年媒體報道中率先提出“低碳世博”的理念。
2009年4月,我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中外媒體記者團赴上海采訪世博會籌備建設情況。與其他記者不同的是,我從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視角采訪,受到上海世博局洪浩局長等有關人員的好評。在世博會倒計時一周年媒體報道中,我在央視播出了《應對全球變暖,“低碳世博”呼之欲出》的報道,使“低碳世博”這一詞匯和理念在世博宣傳中迅速傳播普及,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和關鍵詞。
當然,這里我還需要特別提到,電視報道是集體勞動的結晶,上述工作及成果凝聚了許多同事及各界人士的心血,節目自始至終得到我的單位領導及有關部門和組織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向他們表示衷心地感謝,為此而獲的榮譽理所應當由大家分享。
——記者:我常聽許多人稱您為專家型記者,您既是新聞宣傳工作者,又是環境領域的專家!是央視的一位綠色品牌記者。請您談談為什么能始終堅持做環保呢?
——惠:說我是“專家”不敢當,應該說是“雜家”。 “專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我充其量在專家面前是記者,在記者面前是“專家”。
環境保護是一個專業性很強且涉及范圍非常廣泛的領域。由于長期采訪環保領域,耳濡目染,我逐漸被“綠化”了,不僅學到很多環保知識,而且還熏陶了環保意識。我在采訪實踐中深深地感到,環保工作需要大力宣傳。因此,我把環保與宣傳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做好本職工作以外,我還參加一些有益于環保的社會工作,受聘參加了國內外一些社團組織的活動,如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美國環保協會中國媒體顧問、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專家顧問等等。
——記者:在央視記者中,很多跑口記者總是不斷變換領域,而您始終不渝地關注環保,請您談談為什么能長期堅守環保陣地呢?
——惠:目前,我是在央視連續從事環境報道時間最長的記者,在全國各地的采訪使我對我國的環境狀況有切身的了解和感受,同時也深感自己作為媒體工作者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因此,我自己也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環境保護是一個很有魅力的領域,多年從事環境新聞報道工作使我與環保結下了不解之緣,過去是一見鐘情,現在是難舍難分,將來是從一而終。在我的電視同行中,也許別人是為了電視節目而作環保,而我現在呢?則是為了環保而作電視!我現在做環保電視節目不僅僅是志趣所在,更多的是種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在驅使自己努力工作,把環保進行到底。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