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雖然是冬天,但是陽光明媚。中國水網記者走進了清華大學的節能樓,對剛剛以第一名當選“綠色中國2007年度人物”的清華大學張曉健教授進行了采訪。
對于能夠在綠色中國2007年度人物評選中脫穎而出,張教授說,“我覺得非常光榮,這個榮譽應該屬于我們團隊,也屬于整個水行業。它一方面反應了全國人民對環境保護、城市供水安全的極大關注。另一方面也反應出我國水污染形勢的嚴峻局面,我國已進入了污染事故多發期,環境污染不僅僅威脅到了生態環境,而且直接威脅到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
這次綠色中國人物評選活動采取了全社會投票推選候選人的方式進行,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評選方式。候選人推選出來后采用了公眾投票和專家評選相結合的方式,最后評選了9個獎項,張曉建教授最后以最高票數排在了9個當選人物的首位。張教授說,對于大家的推選他非常感動,但是沒有想到最后能夠高票當選。談到獲獎對他的影響,張教授說,榮譽更多的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它能使一個人做得更好。獲獎讓他從松花江污染事件開始這些年應對水污染事件、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工作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回顧,也為下一步深化工作作準備。
張教授一再強調這次獲獎是和他一起參加了數次應對松花江、無錫等水污染事件的建設部專家組的集體榮譽。對于無錫的水污染事件,他至今記憶猶新。除了專家組共同努力之外,無錫之所以能夠很快恢復正常供水,離不開當地政府部門積極應對的態度,面對危機他們沒有退縮,而且當地的各個部門,包括市政、自來水公司、環保、衛生部門等聯合全力以赴,才能將負面影響降到了最低。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和演員唐國強為張曉健教授頒獎
張教授提出,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城市供水行業應對城市突發水污染事件,從原來的被動、臨時、緊急尋找應對措施,轉變為現在系統地、有準備地開展相應工作。雖然以前我國也有多次水污染事件威脅到城市供水安全,但是從松花江污染事件開始,城市供水安全問題才引起了全社會以及主管部門的極大關注。從2005年污染事件爆發之后,建設部組織開展了城市供水應對突發性污染應對技術的課題研究。該課題由建設部城建司委托清華大學開展,全國6家水廠共同參與。對各種水污染指標開展了詳細的預案和應對技術開展系統的研究。到現在為止,100多項污染物中,80%的污染物已經有了應對技術。我國城市供水行業應對突發污染事件,能夠打有準備之戰。無錫的水污染事件能夠這么快解決,也離不開這項研究所提供的基礎。張教授還透露,這項研究工作在十一五國家重大水專項中會更加深入開展,包括技術體系、設施設備建設、應急調度、監測預警系統、應急預案及實施細則、物資保障系統等的研究。
張曉健教授發表獲獎感言
對于研究工作的進展,張教授告訴中國水網記者,現在全國一些重要的水廠已建立了應急的設備設施,城市供水安全應急技術體系和參照樣板已經具備。下一步在十一五期間,要在直轄市、省會城市等重點城市全面實施。現在正在結合各地的水質情況,對80多項水污染物應對技術進行深入細化、參數修正以及實施的階段。這在國際上也屬于首創,張教授介紹說,國際上,包括美國EPA開展的主要是單純的定性研究。
現在,我國到了水污染事件多發、頻發的階段是不爭事實。根據國家環保局統計,2006年我國就發生了160多起水污染事故。對此張曉健教授非常有信心,他說我們技術參數基本都有了,也有了很豐富的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如果再發生后類似松花江、無錫的水污染事件,用不著停水,就能夠很快解決。而且,除了特別重大的污染事件需要國家部門參與外,大多數污染事件在專家的指導下當地就能得到解決。松花江事件之后,湖南湘潭發生的鎘污染事件,就是通過技術指導當地技術人員自己解決的。
談到我國目前的供水水質狀況,張教授也充滿了憂慮。他說,新國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此標準,很多地方的供水水質目前還不能達標,即使達標也存在不能長期穩定達標的問題。對此我們必須正視。而且達標只是基本的要求,只是合格了,離優質有很大的差距。在國外,實際的供水水質是遠遠優于標準的。現在并不是沒有技術手段、也不是沒有經濟能力,關鍵在于各地的認識上。他提出,公眾的知情權很重要,它可以推動政府做很多事情。人民需要了解污染物的危害,需要了解對于污染物我們不是沒有辦法,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對于我國的供水現狀,張曉健教授與國外進行了對比。一方面我國水源污染很嚴重,但是我們很多自來水廠還用的是傳統工藝,而國外水源保護的很好,但是他們很多都用了深度處理工藝。為什么好的水源用深度處理,而差的水源用傳統工藝,還有些地方說水質能夠達到國際水平?讓人產生質疑。
現在是整個水行業發展的良好契機,大家都在關注城市供水、飲用水安全。張教授對中國水網也寄予了厚望,他說,媒體的力量很重要。它不僅僅是技術交流的平臺,也是全社會呼吁的平臺,我們需要健康的水,安全的水!!(中國水網 武紅霞)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