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水資源匱乏,人均淡水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污染嚴重,而水質的好壞關系到人類生存,加上自來水消毒副產物的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所以發展飲用水深度凈化技術勢在必行。但是有些國外經驗只適合當地的水,且有一些工藝比較復雜,費用較高,并不適合我國的國情,因此不能對其照抄搬用,應該進行總結、鑒別。
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辦的2010水業高級技術論壇將于6月11-12日舉辦,同以往三屆一樣,主辦方精心設置了此次論壇的內容,“飲用水深度處理與自來水廠提標改造單元”是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劉文君教授、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王如華等已經確定將在這個單元進行重要發言,他們將對飲用水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程進行總結,并對水廠工藝升級改造工程進行案例分析。
飲用水的凈化技術與工程設施,是在人類與水源污染及由此引起的疾病所做的長期斗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稱之為飲用水革命。回顧從1804年在英國的佩斯利(Paisley)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城市慢砂濾池水廠至今190余年來,飲用水革命可以分成二個顯著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由于排出的污水、糞便和垃圾等使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污染,造成霍亂、痢疾、傷寒等水傳染病的多次大規模的爆發和蔓延,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這些慘痛教訓,促進了飲用水的第一階段革命。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60年代,飲用水的凈化主要是以除去原水中的濁度和殺滅水傳染病原菌為目的,其代表的處理流程是混凝沉淀→砂濾→投氯消毒,稱為普通凈水技術。它基本上消除了上述水傳染病的爆發。
第二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飲用水源不僅受到越來越多的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等點污染源的污染,而且還受到更難控制的非點污染源的污染,給水中帶來了難以或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機物。例如,美國環保局從自來水中分析出的154種有機污染物中有80%是難以或不能生物降解的。尤為嚴重的是由于水中有機物的增多,通用的氯化消毒會產生多種有機鹵化物,這些有機鹵化物往往比其先質毒性更大。因此,第二階段的飲用水革命的任務不僅是除去濁度和病原菌,而且還要除去多種多樣的有機和無機微量污染物,稱為深度凈化技術。
我國不僅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而且是一個水資源受污染嚴重的國家,傳統的城市給水處理技術已遠遠不能滿足處理微污染水體的要求。
正是因為水與人體健康的密切相關性及我國飲用水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發展深度凈化技術是完全必要的。對自來水的深度凈化的工藝也是多種多樣的:多級蒸餾法、離子交換法、活性炭吸附等,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還有超濾技術等。據悉,在2010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的膜技術及其工程應用單元,就有“超濾技術在供水行業中的應用”主題,主講嘉賓是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資深副總工沈裘昌。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