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條河,它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北麓。它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于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就是黃河!它經過了干旱缺水的黃土高坡,將生命之源帶入了這里,于是一個黃色皮膚的民族就在它的滋養下跌跌撞撞的地走過了五千年!
黃河、黃土、黃種人!
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內在的因果關系?關于這點,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黃種人的五千年歷史無一例外的是圍繞黃河而展開的。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后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后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后入黃海。但在改道后,于銅瓦廂缺口后,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于是便在商丘、徐州、魯西南地區留下了一段歷史的印記,今天我們稱之為黃河故道。
為了更清楚的探尋近百年來故道的生態變遷,中國水網的考察團將目標鎖定在了江蘇省徐州市的河段,并將在徐州黃河故道陸續地從現場發回報道??疾靾F將從生態、環境和歷史的角度來關注昔日的黃河。
當年黃河改道后,由于各地的地理風貌不同,留下了三種不同的故道。一種是荒蕪的鹽堿地,一種是水草豐美的濕地,還有一種是尚存的河道。大多數的故道屬于后兩種,而徐州的故道屬于目前尚存的河道。
4月10日上午十時考察團到達了徐州黃河故道北部,古黃河公園一帶,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碧水蕩漾,樹影婆娑,靜謐安祥。看著美麗的風景不由令筆者一行陶醉,但微風吹來,不由的清醒一下,眼前這條美麗如畫的故道,又有怎樣的今生前世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要進一步的探訪下去。請關注水網考察團的實時動態。
編輯:王彩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