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水業政策中心顧問、深圳市大通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水網專家
梁相欽針對供水行業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和爭議,根據多年的經驗和系統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解決辦法。當前供水改革紛紛擾擾,各種利益錯綜復雜,梁相欽董事長從中立的角度,本著對行業長遠發展有利的目的,提出了一些較為中肯的意見,也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評述。本文內容由中國水網記者根據采訪錄音整理而成。
目前供水企業的經營狀況大都不太好,有調價的壓力,調價對它們來說是必然。另外,技術改造,管網升級都需要資金。從新的水質標準來看,很多企業都達不到標準,需要改造。所以,很多企業確實是需要調價。有的官員說水資源費可以漲,污水費也可以調,就是補償運營成本不能調,這有點不合道理,就憋住供水企業,令企業為難。
為什么水價調整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呢?因為,供水企業確實也有些問題,受到公眾質疑。比如成本是否真實?人員工資是否高?整體來講,目前供水企業本身大都是運行效率低,管理比較差,問題普遍存在,所以公眾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的。
供水企業虧本運營是不正常的,虧損以后,會積累更多的矛盾,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供水安全問題……
人們希望在能夠滿足企業最基本經營狀況需要的情況下,把水價控制好。
要想實現這一點,核心的一點就是企業本身的素質。這是我們談到所有的問題的核心問題。如果企業本身素質高,運營管理好,效率高,那么它能夠把成本控制到比較低的水平。
這個成本控制能力,可以根據供水企業的一些指標來分析,比如人均供水量,產銷差率、設備效率等,就是把單位勞動成本產生的效益進行比較。如果企業素質到了一定階段,成本能控制較低,供水價格能保證基本運營,或有比較合理的利潤,那么申請調整水價,我相信老百姓也是能接受的……
關于供水行業改革,我們依然沒找到很好的方式,企業改革的路子需要反思。
國家各有關部門,如國務院、發改委、建設部要實行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是可以的。從世界角度看,公用事業領域什么模式都有,這個不絕對。純粹事業單位管理、國有獨資管理、私人管理、合營管理都有。
從我國情況看,市場化在污水和供水兩個領域進行。污水方面,現在的運行方式大體可行,是全開放的狀態。但供水和污水處理是不一樣的,不能齊步走。供水方面,我認為開放資本市場的做法應該糾正。
供水企業原來所謂開放產權的做法,現在看來不是好辦法。一般工業企業,產權開放、產權改變能夠帶動企業經營機制改變,然后獲得高效率,但是供水企業不行……
供水企業目前都要進行一些改革,全行業應該通過改組、兼并等方式,使小企業融入大企業。所有企業應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
這是可以操作的。各省先做整合規劃,然后由政府主導實施,比如一個市,可以設一個公司,像深圳把原來的小公司兼并掉了,這樣呢,大公司的管理、技術可以覆蓋整體。一個省可以搞若干個公司,小公司通過兼并、重組吃掉,通過這個過程,企業的素質也能得到提高。
現在全國660多個城市,自來水公司不止600多個,如果集中起來,全國僅有供水企業幾十個,就比較理想……
最后一個看法,供水企業不應該走入資本市場。上市,對供水企業不合適。
上世紀90年代我也想過上市,但總覺得有問題。上市,要滿足股價的一個支持,必須有很好的效益,供水企業好的效益靠啥?沒別的本事,那就是靠供水價格,這個價格最終要壓在城市里你的用戶身上。用戶付高價水費,滿足你的股民買股票的收益,不合適。我覺得供水企業不要上市,上市之后會產生矛盾——水價和股價之間的矛盾。
過去搞上市,沒關系,缺錢嘛,要融資發展嘛。現在經濟發展了,要有新的思路,搞供水的人還是老實樸素一點好,這樣對你的用戶有好處。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