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水價調整升溫,水質問題接二連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博士應中國水網的邀請,撰寫二十篇文章,以專業的底蘊,從公眾的角度展示一下城市供水水價有關的困難與問題,本篇為第七篇。
之七:水價之痛 不信任引發惡性循環
作為供水行業經濟管理的核心,水價對不同的關聯者有著不同的作用和涵義。對于城市政府來說,一方面通過綜合考慮社會總體情況對水價調整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希望供水設施投資能夠滿足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企業來說,水價是體現產品(服務)價值的載體,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因此提高水價是他們的追求;對于公眾來說,水價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支出,為了盡量減少生活開支,降低水價是他們的希望。長期以來,政府、企業、公眾各自從自身利益出發,對水價的調整持不同的觀點,理順三者關系一直是價格管理中的難題。
(1)自來水價格調整緩慢
正確協調政府、企業、公眾三方關系,清晰劃分政府與企業責任體系是水價調整的關鍵。現實中,雖然有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指導,但是供水水價遠遠沒有達到市場和企業的預期。
調研中發現,上海水價調整的很大部分并沒有令自來水公司得到真正的收益,而絕大部分資金用于補貼原水工程,使自來水公司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增加了供水企業與政府的分歧。另外由于要保障低收入群體用水和穩定公眾情緒,政府長年不調水價,據上海物價部門提供的數據,上海7年供水價格只增長了10%,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是每年增長7%。供水企業雖然承受巨大資金壓力,仍然必須完成“政治任務”,與此同時,要提高水質和服務水平更是有心無力,企業運營陷入“低價低質”兩難境地。2008年底,上海居民自來水價僅1.03元/噸,在全國36個大城市中居于后三位,水質保障水平可能也在后三位,與國際都市地位極不相稱。
上海的情況在全國有一定普遍性,“低價低質”是全國供水行業的普遍問題。
但是水質壓力不能成為調價的理由,價格管理辦法只承認成本和收益,因此每次調價,供水企業必須拿成本說事,而成本的不公開和公眾的不信任,約束了成本在調價中的作用。
(2)調價滯后
調價滯后也是影響供水價格的因素之一。水價調整不但受到包括通貨膨脹率、CPI、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約,而且往往要求契合“時機”,無形中增加調整障礙和難度。另外,調價程序過于繁冗,調整一次水價時間過長,從審核成本到組織召開聽證會,再到當地政府研究,上級政府發改委部門審批,調研發現,水價調整時間普遍超過一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長,往往完成一次調價,新的水價已經不能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新的調價又已開始。
(3)虧損加劇了成本失控
由于供水企業的價格直接受制于政府,企業運營和盈利狀況普遍不佳,微利甚至虧損之下,企業經營者想方設法通過加大定價成本等方式獲得生存與發展空間。由此導致企業使用非正常的加速折舊等方式、利潤向三產轉移等,故意將成本“做”大。即使是在合法核算的情況下,企業也是盡可能采用設施快速折舊,將資金轉移至資本公積,變為自有資金使用,使帳面顯示為低利潤或虧損,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大限度提高職工福利,加大成本,轉移收益,使相當大一部分資金游離于成本監管之外。而用于提高服務、改善水質的投資則難以保障。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