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價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水務企業的經營效益,國家規定供水企業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應當是凈資產利潤率8~10%。但長期以來,自來水作為商品的觀念淡薄,水價不能體現其商品的價值。而水價變動需要通過政府、企業和當地百姓三方參加的聽證會,每次調價都要考慮到居民承受力等種種問題,因而上漲速度緩慢。而2007~2008年度CPI的持續高漲以及諸多政治因素導致水價上漲預期的兌現更是雪上加霜。對于水企來說,這就意味著更大的市場風險。
城市水價由水資源費、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城市供水價格以及污水處理費四部分構成,綜合體現為城鎮居民和其他水用戶基于用水量的最終整體支付。中國水網2008年度報告一《中國水業政策與風險分析》提出,水價除受成本影響之外,在整體上受著政治、經濟、水資源、社會、文化等非成本因素的顯著影響。水價中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和城市供水價格是狹義上的水價,是基于生產和服務成本上的水價,受成本的影響,污水處理費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在一定程度上受污水處理成本的影響。
水價影響因素多 上漲復雜
政治因素。城市自來水的公共物品及自然壟斷屬性決定了城市水價屬于政府定價,水價首先受政治因素的影響。
影響水價的政治因素包括國家福利制度的深度、國家發展的戰略規劃、稅收政策導向以及政治穩定的考慮等方面。國家的發展戰略規劃從宏觀上約束著地區的用水需求,比如南水北調工程在更多意義上具有戰略意義,北京、天津等城市必須按照國家的戰略規劃接受一定量的調水,直接影響了北京等沿線需水城市的水資源費乃至整體的水價水平。《中國水業政策與風險分析》指出,城市水價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水行業改革政策的影響,一些重要水業政策的出臺成為城市水價改革的依據和推動力。
經濟因素。城市水價從根本上隸屬于經濟范疇,具有公用物品特有的經濟規律,與社會經濟的各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水價空間首先受制于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城市的經濟狀況和居民收入水平決定著水價的承受上限,水費的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是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政府對水價補貼的能力和意愿,影響向公眾收取水價的高低;政府財政選擇性承擔的環境責任越小,公眾支付的環境水價會越高。
水資源因素。從西方經濟學角度,供需決定價格,水資源是城市自來水產品的原料,水資源的供給對水價中的資源水價必然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水資源要素的評價分為水資源量的多少,距離的遠近,水質的好壞,以及水環境的自凈能力幾個方面。水資源量的多少即水資源的稀缺程度,決定了水資源的供應,對水資源費的收取起決定作用。
社會文化因素。中國社會正由農業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由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轉變,農業經濟中水的價值是無償的或象征性的低價,而城市經濟中水是一種商品,水價要體現水的真實商品價值。另外,居民的生活習慣因素造成不同城市人均用水量的差異,對水的需求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水價。
水價是政府、消費者、企業三方博弈的結果
政府、消費者和企業對于水價的定價目標,有著不同的期望。對于政府的而言,水價的改革目標是充分體現水資源緊缺狀況,以節水和合理配置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水價機制的建立。對于消費者而言,水價就是最終支付的關聯于用水量的全部價格,消費者期望的是保證服務、安全以及水質條件下的低水價。對理性的戰略性投資人而言,水價的目標則是保障持續、穩定、長期、合理的投資收益。
水價的形成過程雖然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實際上是上述三方利益目標在一種博弈中尋求均衡的過程。水價四部分組成中,是完全進入終端水價,還是部分保留為政府財政責任?以什么樣的原則和尺度進入價格?
《中國水業政策與風險分析》認為,問題的答案取決于政府和社會對政治、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產業政策和水資源條件、生態環境狀況等綜合因素的判斷;取決于政府在推進水業市場化進程中對“消費者支付原則”執行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政府、消費者和企業三方的責任區分和利益均衡。
水資源費或成突破口 水價之箭“已上弦”
目前水價政策執行現狀不佳。價格聽證會很多被地方政府完全左右,形同虛設,價格中對企業的成本控制仍處于空白。特別是污水處理費的提高和收取一直與原訂目標有差距,地方政府在提高污水處理費時積極性不高,且污水處理費收取率偏低。長期研究公用事業改革的國融大通總經理李智慧指出,目前水務企業全線虧損,水價被動上漲的壓力很大,但真正實現起來有很大難度。
水資源費可能成為水價上漲的突破口。在8月份,水利部表示隨著資源產品價格調整的加速,水價即將提高。對此,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博士提出,水利部不是價格主管部門,對水價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沒有發言權,這個表態應該是水資源費調高的信號。
然而8月29日頒布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刪去了國家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實行累進加價收費制度的規定,但這并沒有影響該制度在地方的逐步推廣。據統計,目前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近80個城市實行了居民生活用水累進加價收費制度。
近期太原、石家莊等城市相繼上調水價。水價的上漲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對于水業企業來說,上漲的幅度和速度是否能夠抵消水企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高CPI下的諸多市場不穩定因素?這有待大幅調價后才能下定論。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