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對一些物質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會與時俱進地對原有的標準進行修訂,縱觀我國飲用水方面的水質標準,也正逐步呈現日益嚴格的趨勢。從1985年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85)35項檢測指標到2006年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中的106項檢測指標,水質標準對自來水公司、對水廠提出了更多要求。那么,作為人們安全用水的提供者,水司應該如何應對呢?深圳市水務集團總工程師張金松做為自來水領域的專家,認為自來水公司應當綜合應用技術與管理手段應對供水水質標準提高。
6月19日,在中國水網與清華大學環境系主辦的“2008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張金松在發言中說,新水質標準(GB 5749-2006)對水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項目限值更加嚴格,增加了檢測頻次和檢測項目,以健康效應為主確定限值,并且,為了使用戶受水點水質達到《標準》要求,部分出廠水水質項目的控制指標必須要嚴于《標準》限值。
基于水質標準的以上特點,常規處理工藝面臨挑戰,同時,水源污染問題也在日趨嚴重,水污染出現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的趨勢。根據《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有16個城市水質全部不達標,占重點城市的14% ;有74個飲用水源地不達標,占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的20.1%;有5.27億噸水量不達標,占重點城市總取水量的32.3%。而且,該結果主要通過常規污染指標反映,若考慮到難以檢測的水中微量有毒有害物質、三致物質以及環境激素類物質,則目前的飲用水水源水質污染狀況更加嚴峻。
我國目前的水處理工藝在新形勢下需要有所改變。當前,混凝-沉淀(氣?。?沉淀-消毒的常規工藝占主導地位,并且工藝老化嚴重,新技術應用不普及;同時,常規工藝不完善且自身存在局限性。
除了工藝,水廠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水廠全面質量控制觀念淡漠;缺乏水質綜合管理措施,對水質突變等異常情況,應對措施不足;總體上,水廠的自動化程度較低,國內絕大多數水廠運行仍然依靠員工“勤跑、勤看”;水廠水質檢測能力不足,檢測項目數量及精度不高。
通過分析現有的種種問題,張金松提出了凈水工藝改造技術路線選擇原則。他認為,應當以最低的總費用,把原水處理成符合標準要求的水。首先,應該結合城市供水發展規劃,科學評價原有處理設施,進行必要的模型試驗,比較多種工藝組合,并且要充分發揮原有構筑物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他說,強化常規工藝是提高水質的最經濟途徑,而預處理和深度處理工藝是強化常規無法滿足水質要求時的補充措施。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