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上海排水工程的投資量約300多個億,排水運行費約50億。從2006年開始,運行資金的缺口呈現了迅速擴大的趨勢,面臨巨大的污水設施欠帳和新的建設規劃如何實施的問題。單靠現在資金的規模是無力承擔污水治理的投資運營和管理等全方位的目標的,急需在投融資的體制上尋找新的突破口。4月2日,在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中,來自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總經濟師費敏捷通過分析提出了上述觀點。他發言的主題是“節能減排主題下的上海排水機制與體制改革的思考”。
費敏捷以獨到的眼光分析了上海排水所面臨的問題:設施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雨水管網和廢水收集系統還不夠完善的問題以及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他說,到2010年上海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需要新建大量的設施。同時,上海中心城區的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標準,絕大部分都在一級B左右,目前正在抓緊實施升級改造。另外,他認為,上海排水公司在節能減排主題下還面臨著法律法規相對滯后的問題、管理體制需要逐步完善和特許經營權監管主體不明確的問題。
他介紹了上海排水管理體制三方面的飛躍:1995年企業化運作,當時是由排水管理出和河流建設管理處兩家單位合并轉制成立了上海排水公司,2000年的四分離,就是把當初的上海排水公司,重組成立了五家公司。2004年政企分開,也就是上海排水各企業從當時市水務局脫離。他說,這些工作在當時不同的歷史階段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中也暴露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例如,產權與經營權分離直接或間接產生了管理效益的低下,管理成本加大的現象。另外,目前實行的區域化經營的運行模式,是否真正達到了管理的精細化、管理專業化的目的,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最后,費敏捷對上海排水體制提出了的四點思考:建立同節能減排相適應的監管體系;理順同節能減排目標相適應的價格體系;探索同節能減排目標相適應的運行體制和打造同節能減排目標相適應的產業體系。他說,隨著特許經營權制度的確立,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進入到公用事業,政府對這個行業的監管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公用事業發展的戰略規劃決策及必要的財政補貼。實施政府的監管職能,這使得政府監管必須是改變以往管人、管投資、管經營、管虧損、管福利等事務具細的微觀的管理,而是要著眼于維護公平和公正。他還提出,流域化管理是水業管理的一個趨勢,可以嘗試建立流域的聯盟,加強水務的協調,以達到最大效益。
編輯:王彩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