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消息 2007年12月初,貴州省獨山縣一硫酸廠非法將大量含砷廢水排入都柳江上游河道,使該縣十余村民輕微中毒,造成下游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城及沿河鄉鎮2萬多人生活飲水困難。在以張曉健教授為首的清華大學應急供水課題組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該地已于1月6日下午恢復正常供水。
剛剛返京的張曉健教授接受了中國水網記者的采訪,詳細介紹了污染事件的起因以及解決過程。此前張曉健教授及其課題組已經承擔了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北江鎘污染事件、太湖無錫水危機、秦皇島自來水嗅味事件等多起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應急供水任務并取得成功,張曉健教授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揚,而且不久前獲得了“2007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一殊榮。在松花江污染事件后,清華大學環境系成立了以張曉健教授為首的課題組,與建設部城建司共同開展了“城市供水系統應急技術研究”課題研究,對飲用水相關水質標準中的所有污染物預先開展應急處理技術研究,其中就包括砷。
污染事件背景
2007年12月初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一硫酸廠在非法生產過程中,大量含砷廢水流入都柳江上游河道,造成獨山縣基長鎮盤林村等十余名村民輕微中毒,并造成下游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城及沿河鄉鎮2萬多人生活飲水困難。經環境監測部門和疾控中心檢測,都柳江河水砷濃度大大超過相關水質標準要求。從12月25日起,采用都柳江水源的三都縣城水廠停止從都柳江取水,改用備用水源,但產水量大大下降,從原日供水4000噸降至300噸。雖然黔南州、三都縣采取了多項應急措施,包括從臨近縣調集消防水車從山區泉眼每天取水數百噸送至水廠和居民區,但仍遠遠不能滿足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都柳江砷污染事件地理位置圖
張教授介紹說,三都縣停水后,貴州省、黔南州和三都縣四處求援,經清華校友聯系,黔南州環保局12月29日晚打電話向他求助。在了解了當地情況后,他放棄元旦假期,立即組織課題組準備試驗設備并進行相關調研,做好赴現場應急準備。
都柳河三都縣城河段
三都縣政府在電視上發布的恢復正常供水通告
應急除砷技術原理
張教授說,砷是一種公認的有毒致癌物質。我國自2007年7月1日實施的新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將飲用水中砷的標準限值從原國標的不超過0.05mg/L提高到不超過0.01mg/L。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規定I、II、III類水體中砷含量不得超過0.05mg/L。飲用水的標準要嚴于地表水標準。此前,國內并沒有應對突發性砷污染事件應急供水的成功案例。
對于處理含砷地表水的飲用水處理工藝主要是采用以投加適量鐵鹽混凝劑和氧化劑為核心的強化常規處理工藝。在水環境中,砷主要以三價和五價兩種價態存在,其中三價砷的毒性比五價砷毒性更強(砒霜即為常見的三價砷物質),并難于去除。飲用水應急除砷的機理是先投加氧化劑將可能存在的三價砷氧化成五價砷,再投加適量鐵鹽混凝劑,形成氫氧化鐵與五價砷的共沉淀物,并借助形成的礬花絮體對水中五價砷進行絡合吸附,混凝除砷的pH值保持在6.5~8之間。含砷水源水經采用以上強化除砷工藝,混凝沉淀過濾后的出水可以滿足新國標的要求。
課題組從2006年起已開展了應對突發性砷污染的飲用水應急處理試驗,已經形成了有關的技術方案,但尚未經過水廠規模的實際運行檢驗。
應急供水課題組緊鑼密鼓進行調研、試驗,使當地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供水
應對城市應急供水,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張教授給我們列出了他們課題組的日程:
1月2日6:00,張曉健教授和助手陳超博士、博士生李勇一行三人攜帶試驗設備和便攜式檢測儀器從清華啟程乘飛機趕赴現場。
1月2日16:00到達三都縣現場后,立即了解情況,赴當地水廠進行調研,了解水廠的工藝和運行情況,落實現場試驗的地點和條件。當晚9:00縣里組織召開應急供水指揮小組會議,張老師介紹了應急除砷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水廠工程改造方案。會后三都縣政府、環保局、水利局、疾控中心等相關部門立即組織落實。
1月3日,第一批現場試驗取得成功。在水源水濃度為0.086mg/L(超出飲用水標準7.6倍)的情況下,試驗出水為0.005mg/L(飲用水標準限值的50%),初步確定了工藝參數。與此同時,水廠改造工作緊張進行,包括更換進水管、加裝電磁流量計、更換混凝劑、增加預氯化加氯點等。
1月4日,第二批現場試驗取得成功。在水源水濃度為0.057mg/L(超出飲用水標準4.7倍)的情況下,參數試驗出水為0.005mg/L(飲用水標準限值的30%)。當日下午水廠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水廠從17:00開始進水,進行生產性試運行,處理后的自來水暫時排放,不進入供水管網系統。
1月5日,繼續完善水廠應急處理設備,并對處理后出水進行水質檢測。
1月6日,經過州、縣兩級疾控中心1月5日和1月6日3次取樣監測,在水源水含砷量仍然超標數倍的情況下(最高濃度0.183mg/L),水廠處理后出水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并留有安全余量。三都縣縣委縣政府宣布從1月6日15:00起縣城恢復正常供水。困擾當地群眾十多天的供水危機解除,應急除砷供水取得成功。貴州省、黔南州和三都縣相關部門對課題組給予了高度評價。
現場工作
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此次污染事件
都柳江的砷污染事件引起了國家領導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張教授對中國水網記者說。1月5日和6日,溫家寶總理、曾培炎副總理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緊解決群眾的生活飲水問題。1月6日國家環保總局周生賢局長要求立即派出工作組赴貴州,傳達總理批示,共同研究應對措施。
1月7日,國家環保總局工作組到達現場,對三都縣恢復供水給予了高度評價。張曉健教授也加入了工作組,參與對上游污染源控制和下游應急供水的指導工作。工作組完成任務后于1月12日返回北京。
目前都柳江的污染源已得到有效控制,河水中砷濃度逐漸降低,三都縣城取水口處砷濃度已經降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限值以內,但仍超過飲用水標準,水廠的應急除砷工藝運行正常,出水砷濃度滿足飲用水標準,當地生活已恢復正常。
后續工作
此次應急供水工作是應對突發性砷污染的城市應急供水國內首次成功案例。課題組通過努力,為當地解決了難題,為清華大學贏得了榮譽。之所以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取得成功,是和課題組長期以來的積累和預先開展的研究工作分不開的。清華大學環境系對該項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在人員、設備、監測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張教授說。
據張教授介紹,目前,課題組承擔的建設部計劃項目“城市供水系統應急技術研究”已經基本完成,其成果涵蓋了我國飲用水相關水質標準中的全部124項污染物指標,并已經獲得了其中100項污染物的應急處理技術。對城市供水系統應急技術的研究工作已經列入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將由清華大學負責,有關成果對于指導我國供水行業應對突發性水源污染事件,保障正常供水,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水網)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