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在第二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閉幕式上發言,主題為“建立流域性水務企業發展機制”。在發言中,潘文堂表達了建立流域性水務集團模式的愿望,他說,希望能夠在建設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一個省建立一個區域性的水務投資公司,來解決流域方面的問題。
據中國水網了解,首創股份進入水務行業已有5年多的時間,幾年來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國內,該公司已經在14個城市投資水務事業,目前,水運營處理已達800多萬噸。潘文堂坦言:“作為一個企業,我們確實面臨著很大的挑戰。5年前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資本,說這個行業沒錢;第二就是體制,水行業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改變。這兩點恰恰是首創的強項。5年前我們決定進入水務市場的時候,考慮了一個核心的問題:這個行業有技術、有人員,首創可以提供一個機制,提供足夠的資金。”“但是,今天的主題已經由資本和機制問題轉移到污染削減的問題。而污染問題的解決,是單獨一個企業難以完成的任務。”
最近幾年,在整個供水行業內,水源、水質性問題引發的危機已經越來越多。前年發生了松花江的污染,今年又有太湖的污染,這兩年,每年都至少有一個城市發生水源的一個問題。潘文堂說,首創參與投資的秦皇島自來水公司,今年由于藻類的爆發,也引發了供水的問題。如何來應對和解決國家所面臨的水污染問題?潘文堂從企業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應該建立起流域性的管理模式。
潘文堂介紹說,關于流域管理,從中國古代到現在的國外,都有著非常成功的經驗,包括泰晤士河等幾條世界著名大河的管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治理流域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無論是淮河的治理,還是其他大型湖泊的治理,應該說國家投入的資金是非常大的。但是在以前,我國流域治理的重點往往是防洪的概念,并不是治污的概念。隨著城市的發展,目前,在整個流域內引發的水污染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突出了,靠某一個城市是很難單獨解決的。比如在淮河流域,首創投資了淮南市,建立這個城市的飲用水保障體系,如果僅僅依靠淮南市自己,那確實是非常非常的難,因為整個水源是已經被污染的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停留在淮南這一個城市的層面,整個流域不參與的話,飲用水安全保障問題的根本解決,確實不是一個企業所能面對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當前,我國跨區域的協調和聯合是非常弱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松花江發生污染以后,污染團已經到了哈爾濱界面了,黑龍江省才注意到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建立一個統一的流域管理機制,保證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所有流域內的企業、政府都能夠知道并相應的采取措施,那么處理危機的能力,應該會大大地得到加強。
從以上思路出發,潘文堂說,在污水行業,在整個自來水行業,現在還處于分散的狀態。特別是這幾年所謂的市場化改革,現在面臨兩個趨勢:一個是,項目向一些大的公司——包括國外也包括國內的公司——集中,這些公司在我國通過投資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項目;從另外一個趨勢來講,項目也越來越單個化和分散化,有的城市原來只有一個公司來投資,現在可能變成兩個,甚至有的城市一分為四,本來應該是統一協調的機制,協調的能力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制約。
如果想要達到水污染治理的共同目標,潘文堂認為應該改變以上分散的模式。他認為,建立一個水務行業的流域化管理體系,無論是從政府的角度還是企業的角度,對于解決水污染問題,應該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假設吉林市和哈爾濱市是同一個水務公司的話,那么,在吉林市發生水質性污染的同時,哈爾濱市所有的應急方案都應該完全啟動,當然這里面也離不開政府的協調。潘文堂還介紹了他在英國考察的情況,在英國,基本上都是按照流域來設立相應的水務集團和公司,從河的上游、下游,從供水到排水進行一體化的管理。現在,中國有660多個城市,目前的水務公司大約有1000多個,隨著市場化的發展,可能這些水務公司的項目會越來越多。潘文堂認為,從國家的政策角度,應該去支持一些大的企業形成一些區域性的、流域性的公司,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一個大的公司統一的去解決流域內的污染問題。
據介紹,目前,首創正在跟兩個省在談這方面的合作,即由首創建立一個省級的水務公司。潘文堂認為,如果有一個這樣的集團,協調省內所有的城市,在污染處理和自來水供應方面,能夠保證應急系統和整個危機處理的能力達到高度的統一和一致,這對于一個區域的水污染問題的控制、應急,應該是非常有利的。
在當天的會議上,清華大學副校長陳吉寧教授也在流域管理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環境問題和環境安全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問題,需要城市聯動來解決,應當在一個更大的空間尺度上看這個問題。
(中國水網 全新麗)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