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長江中下游終于走出了歷時數月的歷史同期最低水位,結束了“百年之渴”;半年前川渝大旱中大地龜裂的鏡頭也已漸漸從我們的記憶中淡出……
但是,一組火一樣燙人的數字卻沒有改變:全國110多座城市嚴重缺水,3.2億農村居民用水安全沒有保障,全世界11億人用水困難,每年180萬兒童死于不潔凈用水引發的腹瀉……這一組數字告訴我們,地球很“渴”!這個因為有水才有生命的藍色星球正經歷著缺水的嚴峻考驗!
今天是第15個“世界水日”,第20個“中國水周”也從今天開始,“應對水短缺”成為今年的主題。記者希望用這篇文字喚起更多人對“水危機”的重視,珍愛每一滴水。不能忘記,水——我們的生命之源。
中國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
這幾天,地球上的很多科學家都很興奮,剛剛從火星探測器上傳回來的照片顯示,火星的南極和北極覆蓋著厚厚的冰層,火星上有大量的固態水。有水,就意味著有生命!有水的火星,可能成為另外一個地球!
但是,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水呢?答案是——地球將成為另外一個火星!地球變成火星也許是杞人憂天,但是地球上缺水卻是實實在在的危機。目前全球有11億人用水困難,到2025年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或發展中國家人口的三分之一,近14億人將嚴重缺水。生活在干旱地區的10億多人將面臨極度缺水。
趙鵬是西部地區的一個初中生,他這樣描述他家的“流水線”:“最缺水的時候,我們家先從窖里打上一點水,先洗菜,菜洗完把水澄清,澄清以后把清水保留下來,然后洗手、洗臉、洗頭,最后洗腳,還是不倒,留下來給牲口喝。”
缺水的不僅僅是西部。“中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相當突出!”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云告訴記者,中國水資源總量是2.84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但“總量不少,人均太少”,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14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多一點,列全球第88位,屬于缺水國家。由于缺水,北方不少河流的水資源早就“超負荷”開發。為了河流的健康,國際上河流的水資源開發率一般要求控制在40%以下,但是我們的遼河、黃河、淮河超過了60%,海河甚至超過了100%,這就意味著海河的水已經全部被使用了一遍,還拐了個彎。
中國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嚴重缺水,其中包括天津、大連等海邊的大城市。供水不足不僅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還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過量開采地下水,80年代的時候我國地下水超采8.7萬平方公里,現在已經增加到18萬平方公里。而地下水超采又帶來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壤鹽堿化等一系列生態災難。
水鄉江蘇也很“渴”
世界缺水,但跟長江、淮河穿省而過,枕江臨海的江蘇有什么關系?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江蘇的水資源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豐富,我們的水資源,也絲毫經不起揮霍!
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江蘇在水資源總量上存在著“四多”、“四少”的明顯特點。一是過境的客水多,本地的水量少。江蘇“水鄉”的特色主要得益于過境水量大。據水文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過境水量達到9490億立方米,是本地水資源量的30倍。而江蘇本身的水資源量多年平均只有32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432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二是污染的水體較多,優質的水源少。三是南部的水源多,北部的水源少,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四是汛期的水量多,非汛期的水量少。汛期(6-9月)集中了全省降雨量的70%以上,非汛期降雨量不足全年的30%,這種降雨量的時間分布不均,加之江蘇地勢相對平坦,不僅增大了防洪除澇的壓力,也不利于水資源的調蓄與利用。
“水臟了,用什么來洗呢?”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農民代表毛豐美從遼寧帶來了兩瓶水,這兩瓶水震驚了當天的與會代表,也引起了全國上下對水的關注。
兩瓶水,一瓶深黃色,一瓶像米湯一樣,白色有些發渾。毛豐美說,這是鐵嶺市昌圖縣條子河流域附近18個鄉9萬農民長年喝的水。年初到條子河調研時,毛豐美驚呆了:“本來是三九嚴寒,河流早該凍了,但是因為污染嚴重,深黃色的河流竟然沒有封凍。”當地的老百姓說,那里年齡最大的只有65歲,有幾個鄉多年沒有青年人當兵,每次體檢都不合格。
被污染的水,絕不僅僅是東北這條名不見經傳的“條子河”。有研究資料稱,在為全國將近一半人口提供用水的海河、淮河、黃河水系中,有超過70%的水受到污染!
手臟了,用水洗洗吧;衣服臟了,用水洗洗吧……如果水臟了,我們用什么來洗呢?
談到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南京水利科學院院長張建云認為,一方面是地理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形成的“天災”,比如西北有些地方一年就只有50毫米的降水量;另一方面是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水體污染、溫室效應、上游水工程開發、低效率利用等“人禍”,而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我們是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但同時也是個嚴重浪費水資源的國家。我國萬元GDP的耗水量是4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8倍!我們農業灌溉用水的效率只有0.4左右,60%的灌溉用水都白白跑掉了。”說起水資源的浪費,張建云憂心忡忡。
應對水短缺,出路在何方
最近,66歲的南京市民伍必忠心情稍微舒暢了些。“蘇州市政府去年采購了我10萬件節水閥,老百姓對我的產品也逐漸認可。”3月21日下午,他對記者說。
他所說的節水閥準確地叫“壓氣式分量排水閥”。利用這種排水閥改造老式抽水馬桶后,可以節省一半的水。但是,讓這位從南京市自來水公司內退后創業的發明家尷尬的是,10多年來,這僅10元錢一只的抽水閥就是打不開市場。
應對水短缺,節水是首要的措施。但老伍和他的抽水閥門的遭遇說明,建設節水型社會,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固然重要,但根本的還是要建立一種體制、機制,使得各行各業、社會成員因此受到約束,獲得收益,既需要節水也愿意節水。
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以促進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為目標的水價改革政策。目前,十幾個省的農業供水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60個城市實行階梯式水價,300多個城市開征污水處理費。在南京,階梯水價被分成3個標準:最低的每立方米2.3元;中間價位每立方米2.825元;最高的每立方米3.39元。現在,該市又在醞釀“定額用水”,以“每人每天210升”為杠桿,超額收取“累進水費”。
如何利用新制度新理念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的副院長陳元芳更有發言權。他到內蒙古和寧夏考察時發現,內蒙古的企業自愿跑到寧夏幫農民搞渠道防滲,這樣,節約出來的水,就可以給這家企業用。同樣,在甘肅的張掖,企業有定額的用水量。節約下來的用水指標,企業可以有價轉讓。“事實表明,利用水權、水價、水市場來節水很有成效。”
另外一個新制度就是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論證。“一個項目能不能上,要論證它取水是否可行,用水是否合理,排水是否影響環境。合肥市有個項目,本來一天要用8萬立方水,論證發現,只要2萬立方就夠了。水資源論證,既有利于節水,也能保障項目的未來用水。”陳元芳建議,除了工業項目,今后,在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中,也應進行水資源論證,以從源頭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解決水短缺,需要保護好現有水資源。省水利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江蘇將突出保護飲用水源地,完成全省1315個重點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今年上半年將完成省政府批準的水功能區的納污能力核定,并向環保部門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
解決缺水之渴,也需增加可用之水。目前,我國實施引灤入津、南水北調等區域調水工程,為缺水地區帶來了水源。江蘇的“江水北調”工程是跨流域調水的經典之作。從江都引長江水,北送淮安、徐州、連云港等地,最大年抽引水量達到70多億立方米,多年平均40多億立方米。
面向未來,有些專家也提出,可以通過海水淡化解決海濱城市的淡水緊缺問題。比如,沙特阿拉伯就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管道引水工程。不過,海水淡化,耗資巨大。另外一個大膽設想是,拖移冰山。據估計,南極的一小塊浮冰就可獲得10億立方米的淡水。但以目前的技術條件,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計劃還無法實現。(彭廣余 周靜文 翟慎良 陳炳山)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