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06年11月14日訊)-亞洲開發銀行(亞行)今天發布的報告指出,隨著國債發行量的增加,新興東亞債券市場在1997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未償還債務的增加并未引起市場流動性的相應增強。
據11月份出版的亞洲債券監管(ABM)報道,為促進亞洲新興本幣債券市場的流動性,需要進一步強化法律監管體系,深化市場結構,推進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促進投資者多元化,并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
亞行區域經濟一體化辦公室主任、亞行行長特別顧問河合正弘(Masahiro Kawai)先生表示,加強區域合作有助于克服本幣債券市場分散弱小的特點,提高市場流動性,深化本地區的資本市場發展。
亞洲債券監管在文章中探討了東亞新興地區(即東聯成員國)、中國、中國香港及韓國的本幣債券市場發展現狀。
文章指出2006年該地區的債券市場,無論從絕對規模還是從占DGP的百分比來看均有所擴大。截止2006年6月30日,未償本幣債券的數額從2005年底的2萬億美元已上升到2.4萬億美元。
各國的合計本幣未償付債券均出現了增長(以美元計),中國為21%,泰國為19%,越南為18%,韓國為13%,新加坡為9%,印度尼西亞為10%。馬來西亞、中國香港的增長率均超過了5%,只有菲律賓的本幣未償付債券下降了5%。
亞洲債券監管認為,與世界上人均收入相近的發達國家相比,該地區債券市場的規模與增長速度已超過了這些國家的債券市場,但在流動性方面仍然滯后。
該研究文章采用統計模式,通過對做市商的調查后確定了衡量債券市場流動性的標準。根據周轉率、買賣差價、債券收益變動性等指標進行的衡量,結果顯示新興東亞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仍然較低。
該研究文章還指出,大規模的市場、強有力的法律監管體系以及套期保值工具可促進市場的流動,而匯率的波動性則會形成流動阻礙。
由AsianBondsOnline(由亞行及日本政府贊助的一個東盟+3項目)對45家做市商進行調查后發現,做市商對于該地區薄弱的投資者基礎非常擔憂。75%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企業債券市場無流動性,承銷過程中買入持有的投資者占主導地位,這樣會導致債券未經二次市場周轉即被長期持有。
另外,在調查中還發現,推進堅挺的衍生產品及回購市場的發展,也是增強國債及企業債券市場流動性的重要因素。
該研究文章還指出,為鼓勵私有及準公有制公司發行本幣債券,幫助它們擺脫對銀行融資的依賴性,政府需要廢除差別稅制,改革監管體制。
河合正弘先生最后表示,“可通過進一步的政策舉措,如亞洲債券市場倡議(ABMI),亞洲債券基金(ABFs)、泛亞洲債券指數基金等進一步深化新興東亞地區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這些舉措正在促進市場結構及監管制度框架(如清算、結算)的統一。”(亞行供稿)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