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
《中國經營報》:外資進入當地的水務行業后,都不約而同地叫漲當地水價,這種漲價是否有依據?
傅濤:在過去的許多年里,中國一直把水當做一種福利,收水費只是象征性地征收。但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的水價還不能體現出水資源的商品價值,以及水資源的緊缺程度。政府政策的總體方向是把水服務的福利性向商品性轉變。這種轉變必然帶來價格的上漲。
《中國經營報》:外資進入當地水務市場的同時,也會出資向政府購買水業資產,這部分花費是否會轉嫁到老百姓的身上,這是否合理?
傅濤:不少外資在進入水務市場的同時,一般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購買了當地的水業資產。作為一個企業來講,這部分成本同樣是需要收回的,一些地方政府會通過提高水價來幫助企業收回這部分成本。所以,這相當于政府借外資之手,以提高水價的模式,將資產存量變成現金,增加財政收入。
我個人認為,資產盤活的尺度需要控制,如果這種資產盤活總量過大,必然增加公眾的支付壓力,或者增加了政府以后償債的壓力,這并不是合理的、健康的發展模式。
《中國經營報》:近幾年,全國水價已超過10%的速度向前“推進”,水行業是一個壟斷行業,政府如何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監管,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傅濤:壟斷行業的特點是不能通過簡單的產品競爭實現合理的價格,因此對壟斷行業需要科學的監管使其收益透明而合理。每次水價叫漲,外界都無法清晰判斷其成本與收益的合理性,因此建立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要。目前建設部正在委托清華大學制定水行業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這一體系,來確定水務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科學確定水價。在價格調整的同時,政府需要一個對低收入者的保障政策,彌補水價上漲對他們的經濟影響。(記者 索寒雪 采寫)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