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宿馬現代產業園區北部污水處理廠
推薦單位:皖創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參與環節:投資、建設、運營
項目所在地:安徽省宿州市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
項目概況
項目始建于2013年4月,為皖創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項目,廠區位于宿州市宿馬現代產業園區楚江大道北端。
項目規劃建設總規模污水處理能力12萬噸/日,目前已建成總規模污水處理能力為6萬噸/日,設計排放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準Ⅳ類水標準,當前用地規模為122.41畝。項目剩余6萬噸/日的污水處理擴建工程正在建設中,先期工程建設規模 4.5 萬噸/日,預計2025年底建設完成,遠期工程規模1.5萬噸/日將根據宿馬現代產業園區發展需要進行建設。另有7.5萬噸/日的中水回用工程項目正在同步推進建設中。
宿馬園區北部污水處理廠目前配套管網90余公里,服務面積約24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18.5萬人,項目運行總體平穩有序。
示范意義
該項目為宿馬園區配套污水處理項目。項目運營改善環境的同時,帶動當地居民就業,有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同時,本項目的建設帶動地方第三產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地方經濟、增進貿易,改善交通,加快當地的建設步伐。而且,項目的建設在獲得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從周圍人群身上獲得了較大的間接社會效益,并使企業職工和周邊人群的身心健康、區內環境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對于維持企業的正常生產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本項目達產后年度銷售收入逐年提高,是投資少,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同時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通過必要的環保投資及支付相應的環保設施運行費用,使廢氣、廢水、噪聲達標排放,固體廢物得到妥善處理,防止了二次污染。污染防治措施的實施,既保護了環境,又減少了企業繳納的排污費,再加上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帶來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當地減排任務的完成,有利于新河水質的改善,環境效益顯著。建設項目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宿馬現代產業園區北部污水處理廠項目目前系統運行相對平穩,排水水質優于設計排放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準四類水標準。
(2)社會效益
項目運營改善環境的同時,帶動當地居民就業,有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以及身心健康水平。同時也帶動地方第三產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地方經濟、增進貿易,加快當地的建設步伐,社會效益顯著。
(3)生態效益
項目運營使廢氣、廢水、噪聲達標排放,固體廢物得到妥善處理,防止了二次污染。污染防治措施的實施,既保護了環境,又減少了企業繳納的排污費,再加上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帶來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當地減排任務的完成,有利于新河水質的改善,環境效益顯著。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主要采用“水解酸化池+C-AAO組合式生化池+磁混凝沉淀池+連續流砂濾池+臭氧催化氧化系統”處理工藝。
(2)工藝/裝備原理
核心工藝C-AAO組合式生化池,主要通過鼓風機曝氣,提供好氧微生物生長所需氧氣,以達到去除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和氨氮的目的;利用微生物聚磷菌在缺氧環境下釋放磷,在好氧環境下超量吸收磷,通過排泥達到除磷目的;利用微生物反硝化菌在缺氧環境中進行反硝化脫氮反應生成氮氣,達到去除硝態氮的目的;利用以上厭氧區、缺氧區和好氧區的不同功能,從而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N、P及有機物等污染物,使水質得到凈化。
(3)工藝/裝備特點
生化系統C-AAO(倒置AAO)工藝具有以下特點:
(1)缺氧區位于工藝的首段,允許反硝化優先獲得碳源,強化了系統的脫氮能力;尤其是在進水 B/C 比偏低的情況下,優先供給碳源,保證了 TN 的去除。
(2)由于污泥回流至缺氧區并采用兩點進水的方式,使得缺氧區污泥濃度可較好氧區高出近50%,單位池容的反硝化速率明顯提高,反硝化作用能夠得到有效保證。
(3)聚磷菌厭氧釋磷后直接進入生化效率較高的好氧環境,其在厭氧條件下形成的吸磷動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具有“饑餓效應”優勢。
(4)允許所有參與回流的污泥全部經歷完全的釋磷、吸磷過程,故在除磷方面具有“群體效應”優勢;回流污泥和混合液在缺氧池內進行反硝化,去除了硝態氮,再進入厭氧區,避免了硝酸鹽對釋磷菌的影響,強化了除磷效果。
(5)根據不同的進水水質和不同季節條件,以及生物脫氮和生物除磷所需碳源的變化,調節分配至缺氧區和厭氧區的進水比例,反硝化作用能得到有效保證,系統中的除磷效果也有保證,從而提高了運行調控的靈活性。
(4)應用工業領域
工業園區廢水處理。
(5)工藝/裝備流程圖
(6)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