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3-17 09:39
來源: 《CE碳科技》
作者: 劉建國
正值全國兩會期間,今年政府報告報告會議明確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這是繼中央經濟工作會、部委工作會議,又一次高規格提出“零碳園區”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零碳園區?為何要將零碳園區的建設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它是否為固廢處理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初步探索,到低碳園區的轉型,再到近零碳乃至零碳目標的實現,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圍繞這些話題,《CE碳科技》專訪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劉建國
現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兼任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專家,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住建部市容環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常年專注于垃圾分類處理技術與管理體系、有機固廢資源回收、固廢綜合管理的環境績效評估等領域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要研究課題,在重要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100余篇,獲6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01零碳園區的頂層設計理念
過去數十年間,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健增長、工業化步伐的加速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企業入駐產業入園”的趨勢和規模日益擴大。據統計,我國產業園區總數已突破1.5萬個大關,其中省級園區超過2000個,國家級園區近700個。
作為人口與產業的密集區域,我國產業園區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典型的產業園區包括工業園區、自由貿易園區、經濟開發區以及動漫產業園區等。這些園區在驅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伴隨著資源能源的消耗成為碳排放的“重災區”。
研究顯示,我國各類工業園區的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量的31%,其能源消費占全球比重更是超過40%,這無疑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及綠色低碳轉型帶來了嚴峻挑戰。因此,推動園區脫碳,構建近零碳乃至零碳園區,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那么什么是零碳園區?“零碳園區”核心在于“零碳”。據百度詞條闡釋,“零碳”并非指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過精確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設計并實施碳足跡抵減方案,以減少碳排放,直至趨近于零。
從概念層面理解,“零碳”可以等同理解為“碳中和”,“零碳園區”就是實現碳中和的園區,可以設想“零碳園區”不斷復制、不斷擴展、不斷延申,最終覆蓋全社會,那么就進入碳中和時代。
在探討“零碳園區”頂層設計要義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強調,不應僅從推動園區碳減排、落實“雙碳”目標的狹義視角出發。鑒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旨在為我國經濟轉型開辟新機遇與新增長點,零碳園區概念在經濟會上被高規格首次提出,更多應將其視為一種促進經濟增長、培育綠色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舉措,這進一步凸顯了經濟發展綠色GDP的重要性,以及將綠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經濟發展進程的必要性。
劉建國
02?零碳園區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當前,各方對零碳園區的認識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對于如何打造零碳園區普遍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系統協同推進問題
工業園區作為零碳轉型的主戰場,其建設涉及能源結構轉型、建筑能效提升、交通系統優化、產業升級改造、碳交易機制構建等復雜維度。調研顯示,67%的在建園區存在規劃銜接不暢、技術路線沖突等問題,暴露出頂層設計的系統性缺位,這種多領域協同創新的復雜性,使得協調推進難度呈指數級增長。
(2)技術成本問題
許多先進的低碳、零碳技術,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綠色制氫技術,目前仍處于研發或者試點階段,這導致其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如此以來,大規模的應用和推廣面臨著巨大困難,部分園區在考慮技術升級改造時只能“望而卻步”。
(3)標準規范差異
由于不同地區和行業對零碳園區的理解和定義有所不同,這就使得在建設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標準與規范來引導。導致園區之間的建設水平差異較大,無法進行有效的比較和評估。有的園區將重點放在能源結構的調整上,而另外一些則產業的低碳化轉型,缺乏全面、系統且統一的建設標準缺失。
(4)政策支持的局限
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雙碳”政策,但在具體的實施細則、補貼優惠政策以及監管機制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部分地區對于零碳園區的扶持政策不夠清晰,在建設過程中,園區很難獲取足夠的資金和技術等支持,這不但增加了園區建設的難度和風險,還影響了企業參與零碳園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此,劉建國深以為然,他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僅僅是提供了總體框架性的指導。要將零碳園區創建目標落實到各個行業和領域,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資金、技術、標準法規等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策的支持與激勵,政策對產業培育、發展和壯大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以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為例,1988年起步,到2005年前后,前20年我國僅有幾座零星的垃圾焚燒項目投入運營,行業早期發展極為艱難。然而,2012年之后,隨著國補、BOT模式、產業發展規劃等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垃圾焚燒產業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截至2022年,我國投運的垃圾焚燒項目達到925座,已取代填埋成為我國生活垃圾處理主流的方式。
編輯: 李丹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