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和處置場位于人煙稀少、氣候干燥的西北戈壁灘,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半地下單元結構,在放射性廢物容器碼放以后要填充水泥砂漿,上面用混凝土澆筑頂板,頂板上還要再覆蓋幾米厚的覆蓋層。應當說這些工程屏障足以保證廢物與人類生活環境的長期隔離,核電廠產生的低放廢物在“石棺”里沉睡三五百年后就可以逐漸衰減到對人類和環境無害的水平。目前龍和處置場正在陸續接收來自核電廠的低放廢物,通過我們持續的環境監測結果表明,處置場周圍的環境狀況與接收廢物前沒有明顯的差別。
以上說的是低放廢物,下面再說說高放廢物。核電站運行產生的絕大部分高水平放射性物質都在乏燃料里,就是在核電站堆芯里“燒完”的核燃料。乏燃料從反應堆的堆芯卸出以后,首先會在乏燃料水池中冷卻數年,再送往專門的乏燃料干式貯存設施進行長期貯存。我國實施閉式的核燃料循環政策,這些乏燃料還不是廢物,它還要經過后處理,提取有用的核材料之后,剩余的高放廢物才會進行深地質永久性處置。我國核電站總體運行的年限不長,平均年齡還不到10歲,每個機組都配套建設了乏燃料水池,部分核電基地也已建成多個乏燃料干式貯存設施,可以滿足我國核電站產生的乏燃料的貯存需要。我國正在開展商用后處理廠的論證,高放廢物深地質處置研究也已進入地下實驗室的建設階段。高放廢物從產生到處理、處置的各個環節都有極其嚴格的安全要求,生態環境部實施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直到未來處置設施關閉后還要進行安全監護,確保高放廢物的長期安全性,絕不增加子孫后代的負擔。
謝謝!
核電廠面對地震等極端自然災害有安全保證(答問四)
央視網記者:我們都知道近期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請問在極端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我國核電站如何保障安全,謝謝。
侯英東: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核電廠是抗震設防要求極高的工程項目,在核電廠的選址、設計和運行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并配置相應的防護和管理措施。
在選址階段,要針對包括地震在內的極端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罕見氣象事件等進行詳細的評估和充分的論證。比如對于地震,要組織開展廠址勘探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基于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和巖土工程數據,按照最高安全標準,采用兩種方法(確定論與概率論)綜合確定抗震設計基準等,嚴格選擇優良廠址。
在設計階段,根據法規標準的要求,核電廠與核安全有關的設備和構筑物不僅要能夠抵御相應等級的地震,還要具有一定的安全裕度。例如我國福建福清核電廠5、6號機組采用華龍一號堆型,其抗震設計設防水平是0.3個重力加速度,遠高于其廠址區基本烈度0.1個重力加速度。此外,核電廠抵御各類自然災害的要求極高,必須對暴雨、河流洪水、風暴潮、海嘯在內的各類水文災害進行評價。一般情況下,核電廠暴雨災害防護設計基準是超過萬年一遇的“可能最大降水”,河流洪水災害防護設計基準是超過萬年一遇“可能最大洪水”等,遠遠不是“千年等一回”。
為確保核電廠安全穩定運行,我國核電廠均配備了地震監測系統,可用于提供報警,并制定了相應的規程,根據相關報警信號保守地采用反應堆降功率或停堆、核查機組狀態、啟動應急響應等措施。
目前我國核電廠廠址均遠離發震構造,附近不存在能動斷層,地震危害性較低,并充分考慮了暴雨、洪水、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可以說,核電廠在面對地震等極端自然災害方面,安全是有保證的,謝謝。
我國核設施輻射環境水平良好(答問五)
科技日報記者:剛才司長提到了“輻射環境監測”,請問我國的輻射環境監測是如何開展的?輻射環境質量水平如何?有何影響?謝謝
李治國:謝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提起輻射,有點神秘,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輻射只能通過專業儀器設備進行監測。輻射環境監測是我們核安全工作的基礎性工作,發揮著“耳目”和“哨兵”的作用。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們國家已形成了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和重點核設施周邊輻射監督性監測網絡。目前,我國的輻射環境監測網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輻射環境監測網。
我這里有一個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點位示意圖,這個在發給大家的手冊里也有。目前,我國國家級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設立了1835個監測點,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邊境口岸、核設施周邊以及其他重要邊境地區。此外,各省(區市)還建設了點位更多的省控網。我們在核電廠等重要核設施建立了監督性監測系統。這是某個核設施周圍監測點位示意圖,這個示意圖在發給大家的手冊里也有。從這個示意圖大家可以看到,以核設施為中心,圍繞著核設施周圍5公里、10公里、15公里這個范圍,包括15公里之外的范圍,在核設施周圍16個方位分布了一百多個監測點位。這些點位里有的是自動監測站,有的是空氣、水、土壤等環境采樣點。從監測數據看,多年來我國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我們通過《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還有部網站公布有關輻射監測結果,也歡迎大家查詢。
提到輻射,很多人擔心影響健康。其實輻射無處不在,在我們生活里面,有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分布在我們的每個角落,在日常環境中的土壤、空氣、食物和水都有一定的輻射,所以就輻射來說,“你見與不見,它就在那里”。
可以說,我們人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起源、進化直到現在。甚至說由于我們的身體里有一些放射性核素,比如鉀40等放射性元素,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放射源”。今天各位記者朋友坐在這里,就是你輻射我,我輻射你。
但是大家不要害怕,不要擔心。說什么東西有沒有害,都有個“量”的概念,也就是說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就輻射來說,一個人一年受到100毫希沃特以下的輻射,在醫學上是觀察不到對健康的損害。這個希沃特是輻射劑量的單位。毫就是毫米的毫,是千分之一,10的負3次方。
100毫希沃特有多大呢?剛才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接受很多天然輻射,一年累積下來3個毫希沃特左右。其他生活場景也會增加一些輻射,比如:坐飛機從北京到上海,受到的輻射大約0.004毫希沃特。到醫院體檢,做一次胸部X光檢查,可能增加大約0.05毫希沃特。但這些距離影響健康的量都還很遠。當然,我們也不要去接受沒必要的輻射。
對于核能開發等活動,我們國家標準有嚴格的要求。對于普通公眾,人為活動導致的年有效劑量不超過1個毫希沃特,這比天然照射的水平還要低。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