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與中美科技博弈白熱化的雙重挑戰下,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已成為筑牢國家戰略安全防線的關鍵支撐。作為中國環保領域的“國家隊”,碧水源以“膜技術”為劍,直指水處理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成功實現高端膜材料國產化替代,彰顯了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膜材料突破:產業鏈安全的生命線
面對高端膜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困境,碧水源持續科研攻堅,先是在國內率先開發出纖維增強型中空纖維膜,接著創新性研發出分離膜獨有核心技術——以聚烯烴作為支持體,替代傳統無紡布加聚砜,為國產化膜技術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超純水反滲透膜、海水淡化膜等高端膜材料,打破了日、美、德“卡脖子”問題,為國產化膜技術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膜材料的突破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產業鏈安全的生命線。碧水源主導或參與制定40余項膜材料國家及行業標準,構建中國膜技術話語體系。公司已建成亞洲最大膜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年產能突破3900萬平方米,徹底扭轉高端膜“受制于人”的局面。
膜裝備制造:國產替代的基石
為突破高端膜裝備“精密化、自動化”的制造瓶頸,碧水源投入10億元打造智能化生產線,并引入工業機器人,實現膜元件生產全流程數字化管控,產品良品率提升至99.5%。
公司自主研發的MBR技術已實現全面國產化替代,累計處理規模超2200萬噸/日,打破了歐美日在高端膜材料領域長達30年的壟斷,使中國成為全球MBR技術應用最廣泛的國家之一。其創新推出的振動MBR技術,較傳統MBR運行能耗降低20%,膜壽命延長至8年以上,成功應用于太倉市城東水質凈化廠等標桿工程,為水務行業節能降碳做出重要貢獻。
膜工藝應用:突破“卡脖子”的戰略需求
依托自主膜技術,碧水源將應用場景從傳統污水處理延伸至國家戰略需求領域。采用“UF+RO”雙膜法凈水工藝的中芯國際水廠,可以將污水處理成用于芯片制造的工業超純水,為國產芯片產業助力。
海水淡化破局:在青島董家口建成國內首個“超濾+反滲透”雙膜法海淡項目,關鍵技術和設備實現國產化,打破長期以來海水淡化膜技術的國際壟斷,能耗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進入國家戰略視野。
鹽湖提鋰攻堅:創新“膜法提鋰”工藝,鈦系吸附劑全球首創,在青海、西藏鹽湖建成萬噸級提鋰示范工程,助推新能源產業鏈降本增效。
醫藥膜突圍:深刻踐行國家生物經濟發展戰略,積極布局蛋白濃縮分離膜、除菌膜、除病毒膜的研發。歷經兩年時間,中空纖維柱膜成功面世,超濾膜包也進入驗證階段,加速推進生物醫藥膜國產化進程。
工業零排進階:開發“超濾-反滲透-蒸發結晶”全流程工藝,實現工業廢水回收率超95%,結晶鹽資源化利用。中北新材料等項目紛紛落地,深度參與煤化工、礦井水治理設計,形成了完善的工業零排技術體系。
從“跟跑”到“領跑”,碧水源以膜材料為支點,撬動產業鏈安全與升級,詮釋了國資央企“頂梁柱、壓艙石”的使命擔當。在“雙碳”目標與全球科技博弈的雙重背景下,碧水源將持續深耕膜技術“無人區”,以創新之力筑牢國家戰略資源安全屏障,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硬核”動能。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