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我國初步構建形成“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樣地”的生態質量監測網(問答二)
封面新聞記者:2024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第二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和全國生態質量監測樣地設置方案,能否介紹一下我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的階段性成效和下一步的工作考慮,謝謝。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這對加強生態質量監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長期以來,與相對完善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相比,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建設一直處在探索階段,是生態環境監測的一個短板弱項。“十四五”以來,我們印發《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制定實施《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動我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按下“快進鍵”,已初步構建形成“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樣地”的生態質量監測網。
一方面,部門協同、合作共贏,建設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我們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相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已經開展了兩批次遴選,建立起171個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目前正在開展第三批遴選,屆時預計全國生態質量綜合站的數量將會達到200個左右,將全面覆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公園等重點區域。綜合站在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與評價工作中發揮“控制性”作用,把美麗中國最美的地方全部“監控”起來,把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最好的區域守護起來。像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大興安嶺、福建武夷山、湖北神農架等等,這些大家熟知的美麗中國名片,都在我們第一批遴選名單里。
另一方面,央地聯動、上下協同,布設生態質量監測樣地。生態質量監測樣地是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核心載體,承擔著類似地表水斷面、環境空氣監測點位的功能定位。我們與各地生態環境部門一道,采用網格法在全國共布設1.64萬個樣地,涵蓋森林、草地、濕地、荒漠、城鄉、農田、水體和海洋八大生態系統類型,基本實現縣級行政單元全覆蓋。生態質量監測樣地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監測對象,是反映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晴雨表”。前段時間,我們的監測人員在四川省生態質量樣地監測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報春花屬植物——眉山報春。
下一步,我們將抓緊組織完成第三批綜合站申報與遴選工作,基本建成以200余個綜合站和1.64萬個監測樣地為核心的國家生態質量監測網絡,讓生態保護修復“看得見療效”,實現“在這里,看見美麗中國”。歡迎記者朋友到我們的綜合站采風。
謝謝。
以環境監測大比武推動全國監測隊伍建設(答問三)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去年生態環境部舉行了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通過此次比武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在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方面還開展了哪些工作?謝謝。
蔣火華:謝謝您對大比武活動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隊伍。監測隊伍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的先鋒隊,必須素質優良、技術過硬、本領高強,以“真準全快新”的監測數據全面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近年來,我們通過全員培訓、比武競賽、人才遴選、行風建設等方式,全方位加強全國監測隊伍建設。其中,監測技術大比武,是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的一個亮麗“品牌”。
去年,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市場監管總局大力支持下,我們聯合舉辦了第三屆監測技術大比武。來自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2支代表隊、384名選手參加了全國決賽。這次大比武,充分展現了監測垂改以來隊伍建設的新成效,展示了環保人愛崗敬業、履職盡責的新風貌。回顧一年多來的籌辦歷程,我個人有三方面比較深的感受。
一是各地大動員,全員大練兵。參加全國決賽的384名選手,是從6136名省級賽選手中層層選拔的。這6千多人的背后,是被帶動、被鼓舞的近7萬人。全國監測隊伍匯聚在大比武的旗幟下,每個人都動起來、學起來、練起來、干起來。實驗分析組第一名楊利航同志感嘆,參加全國大比武就像經歷第二次高考,自己每天在實驗室能夠走出一萬步。我想,這不僅是大比武選手的奮斗日常,也是千千萬萬個在各自崗位上埋頭苦干的優秀監測人的生動縮影。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日復一日開展監測分析,源源不斷地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只有干得好,才能考得好。這次大比武在項目設置上,堅持日常干什么、大比武就考什么,真正選拔出日常一線中的監測尖兵,而不是突擊備戰的“考試型”選手。我們采用虛擬現實技術,1:1還原污染源監測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實際工作場景,真正考驗選手的實戰能力。從比武結果看,這次大比武,讓想干的人學到了真本領、讓能干的人得到了真鍛煉、讓干得好的人亮出了真水平。污染源監測組第一名谷樹茂同志,就是17年如一日,背負十幾斤重的設備,奮戰在高聳煙囪、轟鳴車間、泥濘溝渠的污染源監測“老將”。像谷樹茂這樣奮戰在污染防治攻堅一線的監測人,還有很多。
三是技術“高大上”,“圈粉”年輕人。在大比武比賽現場,一架架無人機空中競技、一輛輛應急監測車整裝待發、一臺臺便攜式監測儀器高效運行,集中展示了近些年監測科技賦能、數智轉型的嶄新面貌。一些觀摩比賽的同志表示,為現在翻天覆地、耳目一新的監測技術所震撼。不少在校環境類專業的大學生,看到大比武宣傳報道后表示,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真是大有可為,畢業后就要干監測!這次大比武也成為監測業務與宣傳教育互相成就的生動實踐,再次感謝新聞媒體對監測隊伍的支持和關注。
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答問四)
財新周刊記者: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數據造假問題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請問生態環境部在打擊監測數據造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進一步加強監管,確保我們的監測數據是真實可信的,謝謝。
蔣火華:對監測數據質量問題,生態環境部始終高度重視,我想先表明兩個基本觀點。第一,數據質量是監測工作的“生命線”。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實施生態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保障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監測永恒的話題,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態環境部始終把這條“生命線”緊緊抓在手上,須臾不敢放松。第二,一條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如果沒有數據,決策部門還可以通過其他信息輔助開展管理決策。而如果采用了虛假數據,則一定會誤導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講,虛假的數據,比沒有數據更可怕!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我們始終“零容忍”,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決不姑息,決不搞下不為例!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