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習慣去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感慨盛衰無常,到了AI時代,別說30年,就是30個月,30天,就已經河東河西了。在這樣的時代,環保公司又該怎樣調整自己的步伐,與時代共舞呢?
近日,E20綠谷工作室專訪博匯特公司創始人潘建通董事長,深入了解其戰略重塑與AI賦能路徑,作為環保科技賽道的新樣本,成立15年的博匯特在AI應用、技術創新、國際化等方面有哪些心得呢?
目錄
對話潘建通,解碼博匯特
01 當80后成為“老兵”
02 AI浪潮、環保技術創新與技術開源
03 AI與經營管理
04 國際化戰略的“農村包圍城市”
05 全產業鏈布局抵御周期性風險
06 基于創新的管理哲學迭代
07 時光辯證法
以前人們習慣去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感慨盛衰無常,到了AI時代,別說30年,就是30個月,30天,就已經河東河西了。在這樣的時代,環保公司又該怎樣調整自己的步伐,與時代共舞呢?
近日,E20綠谷工作室專訪博匯特公司創始人潘建通董事長,深入了解其戰略重塑與AI賦能路徑,作為環保科技賽道的新樣本,成立15年的博匯特在AI應用、技術創新、國際化等方面有哪些心得呢?
潘建通
01當80后成為“老兵”
和其他行業相比,環保產業顯得比較晚熟,80后作為產業主流的時段來得較晚,博匯特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說是標志性企業。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走過15個春秋,穿越兩個行業周期之后,當年的毛頭小伙,鬢邊已悄染霜華。
博匯特成立于2009年,潘建通曾在一篇回憶文章里寫到,“沒想到,年少初識象牙塔的同窗將會成為日后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其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均是潘建通在北京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讀研時的同學。陳凱華、遲金寶都是碩博連讀,而汪翠萍從美國密歇根大學歸國后在清華大學師從王凱軍教授做博士后,與清華建立了緊密的鏈接,后期潘建通又去清華創新領軍工程博士深造,自此和清華大學開啟了更為緊密的產學研合作。
博匯特創始成員大學時代在母校北京科技大學的合影,左起:汪翠萍、陳凱華、遲金寶、潘建通
創始成員近照
這批80后創業者身上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既未趕上90年代、新世紀初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時代紅利,又早于“雙創”浪潮下包裝概念的互聯網化環保企業。
當初他們的創業,事后看像是一場反潮流的實驗,他們選擇的賽道是彼時偏門的工業廢水生化處理技術,第一個五年建立了穩定的石化、煤化工行業應用基礎,但因為去產能因素,行業大幅收縮;隨即第二個五年,跟隨國家PPP浪潮,與A輪產業基金股東博天環境一起在市政領域浮沉,經歷短暫兩年的“舒服日子”,旋即又被PPP泡沫破裂、應收賬款問題困擾;第三個五年,博匯特折返開啟工業水和國際化進程,靠出色的研發和突圍能力,穿越了生死封鎖線,將板塊和市場布局搭建成型,開拓了新領域,打開了新局面。
潘建通回憶讀書期間的網名叫“嗜冷菌“,低溫耐冷菌的課題研究幫助他對短程硝化反硝化菌群有了初步認識,而這正是BioDopp工藝的微生物學起點,但通過技術信仰與商業現實的碰撞,他也實現了從工程師到商業系統架構師的角色轉換。
所以看似缺少時代紅利的這代環保創業者,從另外的角度看又是幸運的,他們完整經歷了環保產業從末端治理到生態文明、低碳經濟、AI賦能的范式革命,也對資本有更加成熟的認識。
在博匯特的15周年創新發展論壇上,潘建通坦誠地討論了環保行業近年來面臨的挑戰,包括國際動蕩、經濟封鎖、國內產業升級的陣痛以及政府財政壓力。盡管如此,潘建通認為仍應保持樂觀,因為困難時期也孕育著新的機遇,應該在迷茫中找尋方向,在困頓中再拾理想。AI、技術創新和國際化是博匯特未來五年戰略的重頭戲。
02AI浪潮、環保技術創新與技術開源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