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力推進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工作,強化源頭治理和失信懲戒,落實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長效機制。深化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多措并舉精準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堅決防止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用服務的暖心增強企業的信心。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修訂出臺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制定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合規指引,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構建統一的信用修復制度。完善企業簡易退出制度,逐步推廣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開展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在支出標準、績效評價等關鍵制度上積極創新。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下劃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財力。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建立激勵機制,促進地方在高質量發展中培育財源。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并購重組制度。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
(五)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穩定對外貿易發展。加大穩外貿政策力度,支持企業穩訂單拓市場。優化融資、結算、外匯等金融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強化企業境外參展辦展支持。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拓展境外經貿合作區功能,發展中間品貿易,開拓多元化市場。支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快解決標準認證、市場渠道等方面問題。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傳統優勢服務競爭力,鼓勵服務出口,擴大優質服務進口。培育綠色貿易、數字貿易等新增長點,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新型離岸貿易,積極發展邊境貿易。高質量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數貿會、消博會等重大展會。推進智慧海關建設與合作,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
大力鼓勵外商投資。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推動互聯網、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鼓勵外國投資者擴大再投資,支持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加強外資企業服務保障,加快標志性項目落地,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加緊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完善經開區開放發展政策,促進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讓外資企業更好發展。
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保障中歐班列穩定暢通運行,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引導對外投資健康安全有序發展,強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綜合服務,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布局。
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持續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協定,積極推動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進程。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促進共同發展。
(六)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在發展中逐步化解風險,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權。拓寬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使用范圍。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有效防范房企債務違約風險。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完善和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優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按照科學分類、精準置換的原則,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工作。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堅決遏制違規舉債沖動。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推動市場化轉型和債務風險化解。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