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教條化地看待環境保護要求,走廠站網雨污水一體化的道路是符合排水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9月5日,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周驊在“2024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分享了上海城投水務集團在排水事業上的實踐和思考。
周驊
上海排水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周驊首先介紹了上海排水的基本情況。上海一共有43座污水處理廠,總規模1022萬立方米/日。其中,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8座,處理能力724萬立方米/日,占比71%。郊區城鎮污水處理廠35座,處理能力298萬立方米/日。2023年,全市平均日處理污水840萬立方米,全部執行一級A及以上排放標準。
上海中心城區的污水系統主要有三大片區,分別是石洞口片區、竹園片區、白龍港片區。
石洞口片區有一條干線,有泰和廠和石洞口廠。竹園片區以合流制為主,有合流一期干線和污水三期干線,末端廠分別是竹園一廠和竹園二廠,處理的是生活污水。為了解決雨季超量的合流污水的處理,專門修建了竹園四期,日處理規模120萬噸,實行全生物處理工藝,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白龍港片區有亞洲最大的污水廠——白龍港污水廠,日處理規模280萬噸,去年實際日處理規模300萬噸。
這些年,上海在排水方面進行了很多提質增效工作。比如,為了解決泵站旱天放江問題,在雨水泵站內加裝截留設施,使混接進雨水泵站的污水,再回到污水系統,這樣的建設使得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實現互相關聯。
竹園四期契合在竹園一廠和竹園二廠中,前端還建了一座50萬立方米/日的調蓄池。竹園四期的建成,標志著臟的雨水也納入污水處理范疇。
周驊指出,上海在排水方面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從中央環保督察披露的典型案例中能夠看到,上海排水方面還存在污水溢流的難題。
第二,臟的雨水該怎么處理?上文中提到過,竹園四期契合在竹園一廠和竹園二廠內,采用的是全生物處理工藝,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當晴天沒有那么多雨水的時候,只能讓幾個污水廠“勻著喝”,等到雨來的時候再一起往上提負荷。這樣一種比較磨人的方法是不是意味著臟的雨水就該走這樣的處理道路?周驊表示這讓污水廠運營很糾結。
第三,污水廠量大質淡。污水廠的進水濃度偏低,這是行業目前面臨的一個普遍的問題,上海的排水也同樣面臨這個難題。2023年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的COD進水濃度首次跌破了100 mg/L,引起了住建部、生態環境部以及中央環保督察的高度關注。問題顯然出在了管網上,當把這一問題與上海的城市發展結合到一起來看時會發現,上海這兩年在不斷擴建污水廠,污水處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但這樣的發展趨勢是不是上海排水的發展動能?
提質增效上的四大實踐
實施“雨污水處理建設運維一體化”體制改革
“既然是管網問題,就應該解決主要矛盾。”周驊指出。
在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不久,2024年8月1日,上海也出臺了《中共上海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的決定》。決定中明確提出,“健全雨水污水處理廠站網一體化建設運維體系”。
上海從2023年以來就開始謀劃,目前初步打算首先實現廠站網一體化運維,2026年,形成建設運維一體化方案。周驊認為,統一運維的根本在于實現系統治理。為此,在做移交方案的同時,同步在編制全網感知體系的建設和排水模型完善方案,以及實施示范區的建模和完善。
開展污水廠高效能運行
現有的污水廠都是按照以前的設計規范建設的,具備1.3倍的負荷能力。在現有的進水濃度偏低,污染負荷還沒到限制條件的前提下,能不能有效發揮污水廠1.3倍的負荷能力,讓污水廠高效能運行?
上海城投水務集團去年做了大量的試驗,根據試驗結論調整運行控制邊界,最終試驗很成功。實際成效顯著,中心城區污水處理量尤其是雨天高效能能力進一步提升。與2022年運行工況相比,通過高效能運行,全年減少溢流量約3675萬立方米。2023年,首次實現旱天無溢流,末端溢流量顯著下降,較上一年同期減少54.3%。
研究一級加強設施的“管控要求”
白龍港污水廠內有一座一級加強處理設施,以加藥除磷為主。近期,上海市環保局牽頭正在研究給一級加強設施制定“管控要求”。當雨天白龍港污水處理廠處理水量達到設計處理規模的1.3倍,且竹園白龍港污水聯通管已滿負荷運行時,可啟用一級強化處理單元處理超量溢流污水。
著力開展數字化轉型
在竹園片區開展水量智能調配。據介紹,污水廠內在總配井、泵房、調蓄池內的堰門、泵機、閘門就有60多個控制點位。每一個點位上的變化都會引起水量調配上的波動。加上后端的五個廠區和前端的百余座泵站,管控難度很大。
水量調配以往主要靠人工,現在上海城投水務集團基于水動力原理,采用MIKE+模型軟件,構建配水模型,實現配水方案模擬仿真;評估調度方案可行性,給出所有控制單元的操作建議,大大提高了工作能效。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