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軌道交通18號線為例,新西干線DN2200污水管線與該線路十字相交,該管道為單線過河帶壓倒虹管,與軌道交通最近的垂直距差僅1.5米,存在很大的風險。為確保兩者安全,該項目實施了管線健康監測。監測內容除常規的運行狀態(如液位、流量、淤積等)外,特殊的管道還有結構監測(如位移、沉降、變形、腐蝕、破損、水位、水壓、噪聲等),這些因素均可能對管道及軌道交通造成影響。當前,管網普遍面臨老化和復雜環境挑戰,特別是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供排水管道常與地鐵、建筑、橋梁、道路、河道等設施交錯伴生,因此風險很大,管道的健康監測尤為重要。
除了管網數字化,系統的智慧管理同樣關鍵。管網作為排水系統的核心,還要將防汛、水環境等問題納入構建排水系統的長效動態監管體系,形成閉環的全流程動態監管,配套數字化管理手段,以實現排水系統的高效能運作。智慧管理的分享案例是,“廠、站、網”聯合調度系統,該項目涉及53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污水處理廠、700多公里的管網及35個泵站的聯動調度。實現了水廠、管網、泵站等多方資源的聯動與聯調,該項目于2021年獲得國家水利部重點推廣示范項目。實現了變“分散管理”為“一體化管理”、變“經驗管理”為“數字精準調控”、變“事后緊急處置”為“事前仿真預警”的多項目標,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確保了城市安全。
排水系統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數字化賦能
樊雪蓮從以下兩方面總結認為:
數字管網建設需要廠、站、網、河、戶多要素統籌、多專業融合、多部門協同,還需要系統性的數字化管理手段,這是一個綜合、復雜、龐大的工程,涉及到給排水、水處理、勘測、工程、GIS、模型、物聯、儀器儀表和平臺集成等諸多專業,需要更多的專家和企業共同協作、共同打造。
管控內容的數字化是基礎、管控過程的智能化是重點。數字化賦能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實現系統的智能化管控,以外水入侵分析為例,通過旱天晝夜比、雨天晴雨比等數據的分析,結合AI的算法,自動生成報告,從而實現智能處置的目的。
綜上所述,數字化賦能不光可以提高雨污水管網的收集能力、輸送能力、提高污水處理達標能力,提高行業監管隱患識別能力,還可以增強雨污混接排查整治、污染溢流的控制、排水戶長效動態監管、廠網站聯合調度等方面的能力,最終實現城市排水系統的高質量發展。
她最后引用小米雷軍的話重申數字管網的深遠意義:數字經濟必將成為中國領先全球,率先打開第四次產業革命之門的鑰匙,數字化轉型事關水務事業高質量發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攜手共創數字中國的美好未來!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