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如何貫徹落實相關部署?具體到環保產業,有哪些新的機遇?企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落實?
“綠色理念、科技依托、法治和市場配置等,將對綠色低碳發展產生長期的根本性影響。”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直言,環保上市公司要注重技術、創新(資源化、模式、產業轉型、低碳)突破,其他上市公司要看是否符合綠色化方向,要關注智慧化新型基礎設施的變量。
在薛濤看來,首先,跳出環保看環保,比如從工業制造業角度看環保,從化工、冶金等的生產工藝全過程來看環保,將一部分適宜的“無害化”轉為“資源化”,將末端治理改為全過程伴隨,甚至開發出某種新技術來實現環保企業的蛻變升級。其次,數智技術總體都會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環保企業也要積極運用它。最后,環保企業可以關注其下游客戶的集群現象,有的放矢,關注某類工業產業轉移或者升級趨勢,提前布局。
細分賽道來看,市政領域,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和水資源費改稅等措施,都對再生水提出需求,這是未來市政水務投資領域的一個機會,包括園區水管理。其次,碳排雙控約束,必將帶來城市資源基礎設施的新格局,也是水務和固廢投資公司的擴展機遇。
此外,農村環境治理也有望帶來改善。“農村環境治理成為難題的原因是無組織形態的制約,‘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必然帶來組織形態的集約性提升,也將改善配套環境治理和資源化的堵點。”薛濤直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