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2024年度水利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正式發布,中建環能與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共同申報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高效節水與廢水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先進實用技術成果通過評審,成果入選。
成果針對施工用排水粗放、廢水處理成本高、資源化利用難度大等瓶頸和挑戰,構建基于“水質水量平衡規律揭示-懸浮物沉降及絮凝劑累積效應探明-廢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的施工高效節水和廢水資源化關鍵技術體系,解決工程施工期水資源浪費、廢水處理中絮凝劑添加隨意導致二次污染、廢水處理不達標等難題。該項技術采用中建環能磁基增效高濁廢水凈化技術,為工程節水以及砂石加工廢水、混凝土生產廢水、洞室廢水等廢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技術原理
高濁度原水經預處理后進入磁基增效高濁廢水凈化系統,系統投加PAC、PAM、磁介質(含回收磁介質)等藥劑進行混凝反應,生成大顆粒的“磁性絮團”,后續采用磁盤吸附或重力沉降的方式完成固液分離,清水回用或外排;分離出來的微磁絮團經磁回收系統,實現磁性物質和非磁性污泥的分離,磁性物質回收至前端循環利用,污泥經脫水后干泥外運處置。
該技術可有效節約水資源、降低施工成本、實現施工廢水“零排放”,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通過利用本研究成果,施工期可減少新鮮水取水量約40%,施工廢水處理量減少約40%,廢污水資源化利用率100%;移動式-模塊化的磁基增效高濁廢水凈化設備,可實現分散式廢水的集中收集處理,設備可隨施工時序靈活調整并重復利用,減少約50%廢水處理設施占地和約30%設施重復建設成本;該技術可根據廢水條件動態調整絮凝劑投加量,適用于懸浮物濃度10000~120000 mg/L超寬范圍廢水處理,可降低約15%能耗和約70%藥耗。
實踐案例
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施工廢水處理項目
兩河口水電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境內的雅礱江干流上,是中國藏區綜合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工程、擁有295米國內最高土石壩,電站裝機容量300萬kW。其下游圍堰區域施工廢水約12000m3/d,以灌漿廢水為主,同時含有大量倉面沖洗廢水,懸浮物濃度約15000mg/L,主要由巖粉、泥沙、水泥顆粒等造成。
解決方案:預沉池+II型磁基增效高濁廢水凈化設備+帶式壓濾機
處理規模:12000m3/d
處理效果:設計進水SS≤15000mg/L,設計出水SS≤100mg/L,實際出水SS≤10mg/L
該項目與該電站同期砂石料加工系統廢水處理輻流沉淀設施相比,占地減少77%,直接運行費減少24%,出水SS從100mg/L提升至10mg/L。
中建環能將繼續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線,強化科技創新與應用推廣,精準對接行業需求,打造高效實用技術成果,助力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為水利水電行業生態環境科技進步和工程的高質量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