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要關注末端升維,更要關注源頭減量
針對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趨勢,杭世珺總結為兩點:一是在雙碳國家戰略的要求下,污泥處理處置不僅要重視 “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也要重視 “低碳化”;二是污泥處理既要從源頭減量,也要從末端升維。
末端如何升維
資源化依然是污泥處理處置行業應追求的技術方向。比如在目前是的過渡階段,可利用現有社會資源(水泥廠、燃煤電廠、垃圾焚燒廠)進行污泥協同焚燒,以節約建設成本,過程中需充分考慮污泥的儲存特性及相關風險防控措施。
低碳需求下,污泥終端處置路徑有很多問題要關注和思考,如什么才是“低碳”技術,如果不具備協燒條件的地區或焚燒爐壽命到期要怎么辦,隨著碳減排碳交易等政策的完善,哪種技術更適合碳減排和碳交易。
污泥協同焚燒
協同焚燒是近期要重點關注的污泥處理方式。
水泥廠摻燒規模一般為300t/d以下(以含水率80%污泥計),窯型為新型干法水泥窯,單線設計熟料生產規模不小于2000噸/日。要考慮國內水泥市場需求及階段運行的影響。
火電廠摻燒要根據爐型等確定摻燒比例。要考慮電力調峰對火電廠的影響,也要考慮到火電行業碳減排的相關要求。
在垃圾分類背景下,垃圾協同焚燒的容量明顯增加。垃圾焚燒廠摻燒一般要求污泥含水率降至30%~40%,摻燒比宜小于10%,相關標準仍在探索中。
污泥炭化
污泥炭化是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進行熱解處理,獲得含碳固體產物為主要目標的污泥穩定化過程,根據溫度不同分為低溫炭化、中溫炭化、高溫炭化三種類型。
與污泥焚燒相比,炭化技術的優點有:煙氣產生量少、污染物濃度低、碳排放量低、二噁英源頭抑制、環境敏感性、適用規模范圍廣、產物資源化利用途徑多等;但污泥炭化的減量化程度略低于焚燒,運行案例及經驗低于焚燒,標準化規范化有待提高。
日本《下水污泥能源化利用技術指引》(2018)對炭化技術的低碳特點有詳細的案例分析。以5萬噸/日中小污水廠為例,濕污泥(含水率80%)焚燒處理的碳排放量為5290t-CO2/年,炭化處理的碳排放量為1285t-CO2/年,可削減75%;若采用污泥先消化再炭化的處理方式(消化產生的沼氣作為炭化能源),甚至可實現125t-CO2/年的固碳效果。
與焚燒相比,炭化技術的優缺點
餐廚污泥聯合厭氧
污泥餐廚聯合厭氧也是一種不錯的協同方式。既改善了污泥單獨厭氧可生化降解性差、堿度高的問題,又能緩解純污泥有機物含量低,厭氧VS降解率低的問題。餐廚的加入可以提高產氣率,同時污泥中Fe3+對厭氧H2S的產生和釋放有抑制作用。如果進一步與水廠進行縱向協同,經濟效益將更加明顯。
以100t/d餐廚垃圾+20t/dDS污泥(100t/d折算含水率80%污泥)聯合厭氧為例,產生沼渣約55t/d,可進入末端炭化系統生產生物炭,厭氧產生的富余沼氣約8000m3/d,可為炭化系統補充能量;所產生的沼液300t/d可返回污水廠進行處理,實現污水、污泥、餐廚的聯合協同,節約投資及運行成本,提高效益。
源頭如何減量
污泥處理的技術手段以前更關注末端的處理處置,未來源頭減量也十分重要,“源頭減量+梯級利用+末端處理”是污泥處理技術路線的發展方向。
目前污泥減量主要從兩個路線入手。一是采用污泥少量少的新型處理工藝,比如VFL工藝、AOA工藝等。對于存量污水廠,采用改良的工藝一般需進行改造,且不同污水廠的適用性也有差別。一是采用物理方法,如通過細菌破壁或新型脫水藥劑等方式進一步去除污泥中的水份,但該路線嚴格來說并不是真正的污泥源頭減量,而且會增加額外成本。是否有第三條路線,可以適用于大多數存量污水廠,而且可快速應用、成本低,實現生化池端的污泥原位減量。
樂透思BARMS原位污泥減量技術
BARMS可以實現在市政污水廠生化工藝段、工況較為穩定的工業污水廠的生化工藝段等場景應用。
上圖即BARMS產品。barms產品本身是由90%的無機載體+10%的適應性菌種組成,外觀為淺棕色粉末,粒徑大小為10~50μm,適用PH范圍為6~9,適用溫度范圍為10~40℃,密度為1.03~1.05g/cm3,與水相近。
設計理念在生化系統中推流或曝氣時可與水充分混合,在二沉池中可快速沉淀。barms產品可應用在市政污水廠生化工藝段或工況較為穩定的工業污水廠生化段。
實現了活性污泥系統的四大轉變:菌膠團態+游離態>>“BARMS菌膠團”+菌膠團+游離態;高增殖率,短世代期>>低增殖率,長世代期;低菌群數量>>高菌群數量;低生化系統多樣性>>高生化系統多樣性。
核心機理:1.形成不同于傳統菌膠團的BARMS菌膠團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