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供水研究中心聯合行業專家,推出二次供水管理路徑研究系列文章,從六個方面講述實際推進過程中的癥結所在及建議解決路徑,共計6篇,本文為第三篇,講述現在政府補貼力度減弱的背景下,“先改后接”的二供模式對供水企業來說有何利弊。
系列文章目錄
二、如何區別把握低層小區與高層住宅二次供水設施的“改造合格”標準
四、二次供水“成本計入水價” 的困難根源是什么?如何有效解決?
城市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合格并移交供水企業接管的一系列政策,之所以作出改造資金由財政補貼甚至以財政承擔為主的安排,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供水價格存在承受力上限。供水價格承載著供水服務的價值,首先要保障區域范圍內的供水用水安全,推動實現供水服務的充分化、均等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也要能夠保障供水企業良性運轉、健康可持續發展。如若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接管運維的成本完全由供水企業承擔,供水價格需要調升至遠超出社會承受力的水平才足以補償該成本,在供水價格調升到位之前,供水企業要承擔巨大的經營壓力,企業將難以良性運轉,城市發展所需水廠、管網建設改造等任務不能正常開展,城市供水服務和用水安全將大受影響。因此,《關于加強和改進城鎮居民二次供水設施建設與管理確保水質安全的通知》(建城〔2015〕31號)頒發近十年以來,各地的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移交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財政補貼才得以啟動和推進。隨著地方財政日益趨緊,二次供水“先改后接”往往陷入停滯,供水企業既是經營主體,也是政策參與方,在新階段新形勢下,有必要站在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的角度重新研判和制定策略。
1 “財政出資、統一標準、先改后接”符合供水企業經營利益
大量建成在用的二次供水尤其是含增壓設備系統的高層小區供水設施存在規范性缺陷、質量良莠不齊、不同品牌新舊型號設備數據格式各異、不具備遠程集中監控所需采集的數據等,均為客觀事實;若不能建立遠程集中監控和信息化運維調度,供水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力配置不可能滿足現場值守,仍然依賴傳統的巡檢和客服熱線報障方式,不但設施運行狀態和故障信息嚴重滯后,而且故障響應和處置的效率低下,供水企業沒有信心在接管之后能夠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因此,利用“改造后接管”政策精神,出臺統一的技術標準,要求按照標準改造合格才予接管,是“師出有名”的合理選擇。通過技術標準的出臺,不但規范了新建和改造的設施,新建成以及改造后的二次供水設施不再存在通訊技術障礙,可以支持供水企業實現集中監控。而且,財政出資的二供改造工程既緩解了資金籌集機制無法達成共識的困境,又幫助供水企業獲得更多工程經驗和業績。
2 堅持“先改后接”只能轉移政策壓力,無助于解決水價成本矛盾、落實供水價格
低層老舊小區改造接管陸續完成后,含增壓設備系統的高層小區設施改造工程造價越來越高,業主出資意愿難以達成,依賴財政補貼,往往完成個別小區改造接管之后便陷于停滯,此時,繼續推行政策就必然面臨要么繼續等待財政補貼、要么調升水價的博弈。按照技術標準統一改造的造價進行水價成本測算,必然因為投資過于龐大而形成水價方案不可行的結論;若調整政策、降低改造標準,又存在不能克服通訊技術障礙、不能遠程集中監控,人海戰術的巡檢運維和維修更新成本過高的問題,不但供水企業沒有信心接管履責,水價方案缺乏具體依據,也同樣不具備啟動條件;于是,缺乏財政補貼的情況下,大部分城市的二次供水“成本計入水價”陷入僵局,“先改后接”的供水價格機制難以建立,全面接管遙遙無期。此外,“統一標準、先改后接” 往往需要招標產生符合指定標準的一個或若干個設備品牌廠商作為合資格供應商,衍生“將供水的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擴展至原有的競爭性環節” 的爭議,實踐中,屢有開發商和設備廠商提出壟斷質疑,已發生不利于供水企業的行政處罰甚至司法判例,市場公平問題不容忽視。
3 新業務缺乏經營陣地,發展需要倒逼供水企業調整二次供水應對策略
供水行業經歷了以擴大水廠產能、延伸主管網覆蓋、通過城市擴張帶動企業發展的階段,隨著城市逐漸完成擴張性發展,供水企業紛紛遇到了產能和規模的天花板,企業使命和發展模式已步入新的階段,“優質水到戶”等響應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新業務方向正成為行業共識。過去由于產權分界、價費機制未建立而造成的住宅小區紅線內供水服務社會化,客觀上形成了“優質水”“直飲水”等業務處于社會化經營狀態,供水企業缺乏小區紅線內的經營陣地,市場化競爭該類業務欠缺優勢。若能按政策接管二次供水,供水企業則可望利用增壓泵房等場地安裝優質水處理設備,共享二次供水運維團隊人力資源等,開展包括且不限于優質水等新業務,延伸拓展經營權邊界,獲取市場發展空間,更好地履行新時期企業使命。
既然二次供水設施改造依賴財政補貼難以為繼,堅持“先改后接”也就難以解決水價成本矛盾,破解困局需要對癥下藥,迫切需要供水企業主動作為、與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努力,尋求切實降低改造投入和運維成本、使二次供水價費機制具備可行性的有效路徑。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